本報記者 余連斌
2019年10月24日,一個普普通通的日子,但對于總人口僅有約7000人的云南獨龍族同胞來說卻值得銘記。
這一天,“獨龍族整族授信”儀式在云南省怒江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鄉舉行。獨龍江鄉(獨龍族整族)被人民銀行授予“信用鄉”。簡樸而隆重的授信儀式,對獨龍族來說卻意義非凡,它開創了“直過民族”整族授信的先河,標志著獨龍族同胞享受現代金融服務開啟了新篇章。
“直過民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特殊成員。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一些邊疆少數民族從原始社會或奴隸社會跨越幾種社會形態,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因而被統稱為“直過民族”。云南是我國直過民族最主要的聚居區,包括獨龍族、德昂族、基諾族、怒族、布朗族、景頗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等9個民族。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直過民族曾生活在最貧困的地區,擺脫貧困、跨入現代文明,一直是他們的夢想。
農信社信貸支持獨龍族群眾發展草果種植業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一個家庭、一個人都不能少”,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定決心。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深度貧困地區是云南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近10年來,云南農信社持續加大對直過民族的金融扶貧力度,從解決金融服務缺失問題到金融支持農戶發展種養殖產業,從“輸血式”扶貧到“造血式”脫貧,從直過民族不懂金融服務為何物,到接納金融服務,再到今天熟練運用金融服務,真正做到了“小康路上一個也不少”。
從“金融空白”
到“整族授信”
獨龍族是我國28個人口較少民族之一。千百年來,峽谷幽深,雪山阻隔,獨龍族人過江靠溜索,出山攀“天梯”。隨著1999年第一條通向外界的公路通車,打開了獨龍族人與世界溝通的第一個窗口,10年之后,獨龍族人聞所未聞的金融服務,更為這片天梯下的民族展開了一片“美麗新世界”。
2010年11月24日,在獨龍江鄉隧道尚未貫通、大雪封山長達半年、不通寬帶網絡等苛刻環境下,云南農信社在獨龍江鄉設立的獨龍江信用社掛牌開業,意味著云南農信社秉承為“三農”服務、為基層服務、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宗旨,擔當起了獨龍江鄉金融服務的先鋒隊和主力軍。
農信社金融網點的設立,讓獨龍江鄉的脫貧攻堅走上快捷路,為獨龍江鄉特色產業快速發展注入了金融活水。截至2019年10月末,獨龍江信用社累計為獨龍族群眾發放貸款786筆3025萬元,支持農戶發展草果、重樓、羊肚菌等種植業,以及獨龍牛、獨龍雞等養殖業。同時,云南農信還為獨龍族群眾開立了個人賬戶、網銀賬戶和手機銀行賬戶,布放了取款機、存取一體機、網銀體驗機,實現了24小時金融服務不間斷,并設立普惠金融服務站6個,實現了行政村金融服務全覆蓋。
2019年上半年,云南宣布獨龍族、基諾族、德昂族三個直過民族實現“整族脫貧”。作為獨龍江鄉唯一的金融機構,獨龍江信用社在獨龍族整族脫貧路上,用堅守與擔當詮釋了農信社金融支持脫貧和服務“三農”的初心和使命,展現了農信社“為農堅守、行穩致遠”的情懷。
基諾信用社工作人員向基諾族群眾普及金融知識
農信人的使命擔當并未隨著獨龍族整族脫貧而止步。2019年4月,“獨龍江鄉整鄉建檔、獨龍族整族授信”工作在獨龍江鄉啟動,云南農信工作人員集中進村入戶,共收集1073戶農戶經濟檔案進行整鄉建檔,完成對788戶獨龍族群眾的評級授信工作,授信金額2087.78萬元。
2019年10月24日,在“獨龍族整族授信”儀式上,當獨龍江鄉鄉長孔玉才從人民銀行昆明中心支行黨委書記、行長李波手中接過“信用鄉”牌匾時激動地說,“我們一定要以授牌儀式為契機,在全鄉廣泛宣傳,做到授信服務到村到組到戶,不落一人,讓獨龍族同胞享受到現代化金融服務的便利,進一步鞏固、提升并優化脫貧成效。”
至此,獨龍族群眾都有了自己的“信用身份證”,家家戶戶不但都可以方便快捷地獲得小額貸款等貼心服務,還將全部享受當地農信社的基準利率政策,獨龍族群眾脫貧致富路上的資金困局已在云南農信的幫助下逐漸化解。
如今,獨龍族群眾完成“逆襲”,從沒錢購物到學會網購,從赤貧到整族脫貧,從金融空白到整族授信。尤其在不到20年的時間里,從不懂金融服務到接納金融服務,再到熟練運用金融服務,獨龍族群眾金融服務 “三連跳”堪稱奇跡,不僅脫貧成效得到鞏固,在朝鄉村振興奮進的征途上,也將充滿信心和希望。
“貸”動“直過民族”紅火過日子
在山高箐深、自然風光旖旎的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平掌鄉西北部,有一個地處邊緣、信息閉塞、交通極為不便的貧困山村——庫獨木村,這里聚居著“直過民族”拉祜族西支系苦聰人。
2008年,土生土長的拉祜族人郎夢,在外打工漂泊十年后回家過春節,父母的一句“我們年紀大了,你不如回家好好干活吧”,讓他回到村子開始了創業之路。那一年,30歲的他向信用社貸款7000元,養了大小60頭豬,但因缺乏養殖管理技術與經驗,加之遇上生豬價格暴跌,第一次創業很快便血本無歸。多虧當地信用社的信貸員主動下村了解情況,幫助他分析失敗的原因,鼓勵他從事自己擅長的茶葉種植,自此開啟了他的種茶致富之路。
從2014年起,朗夢先后從信用社貸款的40萬元,將茶園擴大到了60畝,并帶領村民做起了古樹茶的收購、加工和銷售一體化生產運營,帶動大家共同致富。如今,他家的年收入超過30萬元。而曾經貧窮落后的庫獨木村,茶樹種植面積從10年前的1000余畝擴大到了現在的2600多畝,僅種茶一項戶均便可實現年收入近4000元。
從首次創業失敗到農信社扶持其二次創業成功,再到帶動村民共同致富,朗夢激動地說,“我們拉祜苦聰人應該有夢想,并且通過努力讓夢想成真。”
為加快拉祜族群眾脫貧的步伐,新平農信社完成了平掌鄉的“三信”創建工作,讓拉祜族群眾享受到農信社貸款手續簡化、“一次授信、周轉使用”及利率優惠等便利的金融服務。截至2019年10月末,新平農信社對庫獨木村235戶農戶建檔面達97%,授信金額842萬元,戶均授信達3.6萬元;對平掌鄉拉祜族群眾貸款余額567.39萬元,為拉祜族群眾發展生產、改善生活起到了金融扶貧的“造血”作用。
在西雙版納這片美麗神奇的土地上,居住著一個古老而陌生的民族——基諾族。作為云南省人口較少的7個特有民族之一,基諾族是大山深處的民族,主要聚居于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基諾山基諾鄉。“藏在深山人未識”是千百年來外界對基諾族的深切感受。
語言溝通障礙,成為農信社幫扶基諾族群眾的一大難題。為便于語言的溝通交流,當地農信社面向社會及大學院校逐年招錄基諾族工作人員。在農信社持續的金融扶持下,基諾族人不僅學會了種植水稻、茶葉、咖啡,還懂得了發展畜牧業,以及經營肥料店、特色餐飲店等第三產業。截至目前,基諾信用社、勐旺信用社集中進村入戶,共收集3479戶農戶經濟檔案進行整鄉建檔。從此,基諾族群眾也有了自己的“信用身份證”,家家戶戶都可以方便快捷地獲得小額貸款等金融服務。截至2019年10月末,基諾信用社和勐旺信用社共累計為基諾族群眾發放貸款2901筆2.18億元,設立普惠金融服務站1個,布放惠農終端、存取款一體機、網銀體驗機各1臺,實現了行政村金融服務全覆蓋。
信用社工作人員為基諾族群眾辦理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建檔立卡
如今,基諾族群眾在經濟、教育、交通、通訊、居所等基礎設施與生活生產水平方面,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云南農信的金融扶持下,基諾族特色產業快速發展起來,茶葉、咖啡、橘子等種植業已投入規模化生產;勐旺小黃牛、勐旺小香豬等養殖業已頗具名氣,基諾族群眾期待著如此的美好生活能蒸蒸日上,紅火日子能長長久久。
讓金融服務的觸角伸入每個角落
山區面積占94%的云南,由于百姓分散居住、地形復雜、貧困面廣等諸多因素,農村金融服務成為云南發展普惠金融的薄弱環節。如何加大對農村的金融資源配置,讓廣大農民群眾與城市居民共享現代化金融服務的陽光,解決農民貸款難、結算難問題,培養農民的金融理財觀念,改善農村地區金融生態環境等,一直是云南農信社的工作重點。
近年來,云南農信社堅持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攻克薄弱環節,通過開發出多元化金融產品、培育出多層次金融市場,將服務“觸角”伸向全省社會經濟發展的各個角落,從而實現金融的普惠性。
面對新形勢、新要求,云南農信社堅持普惠金融發展路徑,不斷提升改進服務,向著加大力度、延伸廣度、拓展深度、增強厚度的方向,持續優化金融產品和服務供給,通過信用體系建設、惠農貸款、鄉村振興主題卡、惠農支付點、金融夜校等多種形式增加“三農”金融供給,達到金融服務“普之城鄉,惠之于民”的目的。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9月末,全省農信社各項貸款余額6202.57億元,其中涉農貸款余額達到3393.97億元;支持全省88個貧困縣各項貸款余額3201.13億元,增速9.39%,其中27個深度貧困縣貸款余額990.85億元,增速13.59%,高于各項貸款增速5.59個百分點;為全省913.54萬戶農戶建立了信用檔案,占全省農戶總數的94.73%。
云南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黨委書記、理事長倪立表示,當前全省脫貧攻堅進入決勝階段,作為覆蓋面最廣的地方金融機構,云南農信社將進一步優化資金投入結構和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大力提高金融扶貧質量和精準度,注重精準對接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特別需求,踐行普惠金融,提高貧困人口,尤其是邊遠山區少數民族等群體的金融服務可及性和獲得感。在脫貧奔小康的征途上,各民族攜手前行,一個都不能掉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