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也帶動金融行業進入“新常態”。站在“互聯網+”的風口,面對蓬勃興起的金融大潮,鄂托克前旗農商銀行主動適應“互聯網+金融”時代,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通過線上線下結合性服務方式,打通生產、流通、銷售等上下游產業鏈條和資金通道,初步搭建起了以銀行、農牧民、核心企業、電商平臺和消費端客戶為主體的實體經濟產業鏈。助推農商銀行在服務“三農三牧”、鄉村振興、“三大攻堅戰”中的內生動力,更為后續發展提供了導向性作用。
以科技創新為手段
助力“互聯網金融+產業鏈”落地生根
信息化和數字化已經成為當今社會變革的催化劑,更是銀行業加速轉型升級、推動高質量發展不可或缺的內容。鄂托克前旗農商行結合當地產業特色,依托現代科技手段,創造性地建設“一體(大資管業務)、兩翼(投融資平臺、電商平臺)”發展平臺,通過打造標準化“產供應鏈”助推“鄉村振興”落地生根。“我認為從農村信用社轉制為農村商業銀行只是一個過程,而實現農商銀行的轉型發展才是終極目標。要想實現這個目標,就要把轉型擴大經營業務和現代金融手段真正結合起來,依據服務轄區內的實際情況利用“互聯網金融+產業鏈”帶動當地“三農三牧”向好的發展才是我們的發展方向。從2016年開始,我行開始籌備互聯網金融業務,從建立業務發展模型,轉變傳統經營理念,到現在建立起來的電商平臺,投融資平臺,資金存款平臺等,通過逐步實現互聯網生態體系沉淀外部客戶信息,引進外部資金,解決農牧民賣難、買難問題。”談及互聯網金融業務,鄂托克農商行董事長院平軼侃侃而談。
內蒙古自治區聯社紀委書記趙光炯同志一行在鄂托克前旗農商銀行調研互聯網金融工作
鄂爾多斯市銀保監分局在鄂托克前旗農商銀行召開供應鏈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會議
以服務實體為導向
催化“互聯網金融+產業鏈”有機生長
鄂托克前旗牛羊肉等農畜產品品質優良,但受到地理位置、交通及農牧戶經營方式分散、品牌產品宣傳力度不夠等制約因素,導致銷售信息閉塞,銷路單一,銷售價格偏低,農畜產品賣難問題是當地農牧業發展的一大瓶頸。針對此問題,鄂托克前旗農商銀行將服務實體經濟作為“互聯網金融+產業鏈”模式的導向,積極構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體系,將銀行、農牧民、核心企業、消費客戶、電商平臺等諸多主體引入該產業模式,形成一個集資金供應、資金結算、信息交流、農畜產品深加工、物流服務、生產資料供應、提供其他服務為一體的閉環式互聯網生態體系,實現了資金流、信息流、物流、商流的有機統一,將小生產與大市場無縫對接,產業發展到哪,金融服務就延伸到哪。
鄂托克前旗農商銀行“互聯網金融+產供應鏈”項目啟動會
以市場定位為載體
實現“互聯網金融+產業鏈”開花結果
鄂托克前旗農商銀行在“互聯網金融+產業鏈”中充分發揮金融服務特點。一是通過打造“農圈”“牧圈”產業鏈,為支持“產業振興”和“產業興旺”提供平臺支撐,以“互聯網+金融+農畜產品+商城”的方式,引導農牧商圈產業鏈與網上運營商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形成線上線下融合的雙向流通格局,實現“產供銷”一體化。這對于農牧戶來說不僅可以降低生產、流通成本,還可以提高產品價格,實現增產又增收的目的。二是在向“農圈”“牧圈”產業鏈、協會、合作社匹配資金需求時,將貧困農牧戶納入其中,以富裕戶帶動貧困戶,建立信用授信體系,并在貸款額度、利率、期限上給予貧困戶適當優惠,解決了“扶貧扶志”的根本所在,真正實現了產業帶動扶貧,從根本上挖掉貧困戶的窮根子。截至2019年9月末,該行在鄂托克前旗境內(上海廟堯大廟、毛蓋圖、昂素)已建立養羊農牧圈21個(1個農牧圈由10到15戶農牧民組成),標準化圈2個,農牧家樂30多家,民族特色產品供應商21戶,民族手工藝品供應商8戶,由穩脫貧且致富的農牧戶20戶,55人。依托電商平臺與本地核心企業合作,共同建立農牧圈,搭建產業鏈,實現銀行、核心企業、農牧戶互利共贏。三是打通實體渠道與網絡銷售、訂單采集與資金收付、生產經營與市場營銷的信息渠道和資金通道,形成閉環物流鏈和資金鏈,實現良性訂單銷售模式,同時有效規避金融風險。
錫林浩特農合行董事長一行在鄂托克前旗核心企業調研產供應鏈業務
今后一個時期,鄂托克前旗農商銀行將繼續做精做全“互聯網金融+產業鏈”這一生態體系,充分調動核心企業、農牧民等參與主體的積極性,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為農牧民提供高質量的金融服務平臺,為打造“百年老店”開啟新的征程,為助力“鄉村振興”奠定堅固的基石。(黎茜)
以上為推廣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