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鄭源源
8月的中原大地,處處生機勃勃。撒落于廣袤大地上數不清的“田間地頭”,仿似水彩畫般云興霞蔚,人們臉上蕩漾著豐收的喜悅,金融的“一池活水”澆灌了鄉村振興的百業興旺……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順應了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讓河南這個有著1.22億畝耕地、1億多人口的農業大省成為鄉村振興的主戰場之一。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是服務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近年來,按照河南省委、省政府、銀保監會的工作部署要求,河南省銀行業保險業機構以完善組織體系建設為重點,以加快金融創新為手段,以拓展服務內容為關鍵,以提升科技水平為支撐,以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為目標,著力推動全省銀行業保險業機構服務和支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力支持了河南省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先行先試
“鯰魚效應”加快脫貧步伐
信陽市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處,屬于大別山革命老區,是河南“三山一灘”扶貧攻堅重點地區,也曾是河南省唯一一個所轄縣均為貧困縣的省轄市。
當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優先任務,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的打好脫貧攻堅戰。河南省銀保監局黨委書記、局長焦清平告訴《農村金融時報》記者,為了加大金融精準扶貧力度,引導金融機構將資金活水注入鄉村,河南銀保監局強化典型示范,以光山縣、商城縣、新縣為試點,先行先試,制定了更具針對性的銀行保險扶貧和服務鄉村振興政策,完善服務體系,大力推進在具備條件的機構空白鄉鎮規劃設置服務網點,增加金融服務供給,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
位于商城縣余集鎮張沖村的豐景園種植專業合作社主要種植葡萄、茶葉、油茶和中草藥,占地500多畝,其中有近50畝葡萄大棚。在合作社的墻上,記者看到了兩張帶貧戶一覽表和一張從業貧困戶情況表,上面詳細記錄著合作社帶貧戶姓名、家庭人口數量、工作崗位和收入情況。
豐景園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易淑豐向記者介紹葡萄種植情況。 本報記者 鄭源源 攝
合作社理事長易淑豐告訴記者:“貧困戶用政府給的6000元補助金在我們這‘入股’,合作社每年返給貧困戶2500元,3年一共返7500元,相當于每年每戶能獲得分紅500元。同時一部分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在合作社勞動,每天還能獲得80元收入。”
通過合作社帶動貧困戶發展產業,有效增加了貧困戶的收入只是扶貧的一方面。同時,當地還用產業扶貧保險,為帶貧企業兜住了生產經營過程中的風險。“要不是2018年年初下雪壓塌了葡萄大棚,我們都不知道政府給我們買了保險。我們50戶貧困戶,一共獲得了24萬元賠款。”談起去年年初的那場大雪,易淑豐心有余悸。
人保財險商城支公司經理徐軍告訴記者:“2017年縣里拿出149萬元,為近5萬名貧困人口購買了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實現了全縣未脫貧人口意外傷害保險全覆蓋。2018年縣里又出資189萬元為貧困戶和帶貧企業購買了產業扶貧綜合保險,覆蓋種植業、養殖業以及傳統農用工具和小型農耕機械等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全部風險。”
徐軍所說的就是商城縣建立的保險與脫貧攻堅相結合的創新模式,由縣財政統籌整合資金,為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和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的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生產、生活一攬子保險服務。
“只有帶貧企業穩定了,貧困戶才能獲得穩定的收入。”信陽市銀保監分局黨委書記、局長王獻軍說。
如果說保險為農業產業發展撐起了“保護傘”,那么信貸資金就是促進產業興旺、實現農民脫貧致富的“源動力”。
王獻軍告訴記者,為認真貫徹落實銀保監會和省銀保監局關于金融扶貧工作的各項決策部署,信陽銀保監分局將扶貧小額信貸作為落實精準扶貧的主要抓手。同時,針對近年來扶貧小額信貸實施過程中出現的風險,分局嚴格落實屬地負責制,探索多種整改途徑,確保金融扶貧工作扎實有效開展。
在新縣吳陳河鎮陽土墩村的茅屋沖家庭農場,有一家新縣農商銀行設立的銀行超市(普惠金融服務站)。村民們不用去鎮上,在這里就可以辦理小額存取款、轉賬、手機繳費、社保繳費等業務。據新縣農商銀行董事長李勇介紹,茅屋沖這個服務站是今年年初才設立的,目前全縣共落地運營87家,結合該行27個營業網點,實現了普惠金融的縣域全覆蓋。
毛沖農業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岑新順告訴記者:“最開始我以個人名義貸款100多萬元。后來為了帶動貧困戶脫貧增收,農商行又給我貸了1000萬元扶貧小額貸款。今年我又貸款200萬元發展康養木屋。”
據岑新順介紹,在銀行信貸資金的扶持下,公司以“農場+基地+貧困戶”的發展模式,在2017年集中實施了3000畝綠色有機水稻種植到戶增收項目,2018年再次流轉185戶貧困戶水田310畝,吸納周邊4個村的345戶貧困戶入股,每戶每年可增收4000元。此外,農場現有就業人員100多人,農忙時節還有不少短期務工的群眾,既拉動了旅游消費,又帶來了就業崗位。
新縣農商銀行在茅屋沖家庭農場設立的銀行超市(普惠金融服務站)。 本報記者 鄭源源 攝
在新縣,像茅屋沖這樣的家庭農場還有180多家,通過這種模式,有效帶動了農民增收。2018年,經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專項評估檢查后,新縣正式脫貧摘帽。
隨著新縣的脫貧摘帽,在信陽市眾多貧困縣產生了“鯰魚效應”,脫貧的腳步也在加速。近日,河南省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告,商城縣、光山縣、潢川縣、固始縣、羅山縣、息縣也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革命老區信陽正在邁向鄉村振興的新征程。
因地制宜
“休閑農業”做出高顏值
鄉村振興的落腳點在廣大的農村領域,如何把中央精神和地方實際結合起來,因地制宜地推進,考驗著各家金融機構的智慧。
焦清平表示,河南省銀保監局專門印發《銀行業服務縣域經濟支持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指導意見》,引導銀行業將服務鄉村振興科學嵌入發展理念,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持續加大涉農信貸投放,優化縣域金融機構網點布局,實施差異化特色化金融服務,重點聚焦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檔立卡貧困戶和深度貧困地區,支持現代化農業體系建設、生態宜居鄉村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
西峽縣地處河南省西南部、伏牛山腹地、豫鄂陜三省交匯地帶,是一個“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區縣。太平鎮東坪村毗鄰老界嶺景區,憑借其得天獨厚的優勢,近年來東坪村已發展成為周邊地區具有影響力的鄉村旅游、美麗鄉村和旅游扶貧示范村。
見到記者一行人下了車,東坪村五組村村民郜書彬熱情地邀請我們進屋轉轉,他家的新房最近正準備開始接待游客。站在這棟新蓋的三層樓里,郜書彬告訴記者:“以前我們這很窮,買鹽都沒有錢。后來通過縣里、鄉里的統一規劃和農商行的大力支持,我們開了農家賓館,這才有了今天。”現在郜書彬家一共有兩棟樓用來經營農家樂,預計一年能收入二三十萬元。
五組村村民王國峰幾年前就開始經營農家樂,賺了錢后他又新蓋了一棟樓用來發展特色民宿。王國峰說:“我們剛開始起步就是從農商銀行貸的款,新蓋這棟樓時農商行又給我貸了30萬元,政府還有10多萬元的補貼。現在院子里的設施建設還沒達到我理想的標準,還得再貸款啊。”據東坪村書記呂振華介紹,目前全村共有農家賓館100余家,日接待能力可達4500余人,每年7月到9月旅游旺季時甚至“一床難求”。
讓東坪村富裕起來的就是西峽農商銀行創新推出的“農家樂貸”。據悉,2017年該行完成了對東坪村的整村授信工作,每戶獲得信用額度10萬元至30萬元不等,有效期3年,通過電子銀行可以隨借隨用、隨用隨還。由于農家樂經營具有季節性,該行還為每戶農家樂辦理了金燕e付,讓商戶可以通過二維碼直接收款,也為游客提供了更多便利。
西峽農商銀行監事長袁敬濤告訴記者:“我們充分發掘地區特色資源,支持探索農業與旅游、養老、健康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特色民宿和農村康養等產業發展。通過創新推出‘龍鄉快貸’‘農家樂貸’‘普惠金融貸’,實施差異化利率定價,積極扶持美麗鄉村、特色小鎮以及鄉村農家樂建設,助力農民創業致富。”
截至今年5月底,西峽農商銀行累計投放旅游行業貸款3億元。其中,支持旅游龍頭企業貸款4400萬元;支持“鄉村旅游示范區”建設,發放農家樂貸款99筆1480萬元,支持農民直接創收3000萬元。
科技創新
大數據助鄉村振興一臂之力
點擊APP,手機申請貸款,資金兩天到賬……這樣的金融服務場景在南陽市內鄉縣并不罕見。
為了加快推進普惠金融發展,深入落實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南陽市制定了《推進普惠金融發展實施方案》。作為南陽普惠金融試點縣,內鄉縣進一步提升金融服務水平,內鄉農商行依托“內鄉快貸”APP走出了一條傳統金融機構主動服務“智慧縣城”的道路。
該行副行長胡競舸向記者介紹說:“凡是內鄉戶籍的居民,只要無貸款、無擔保、無不良,足不出戶,通過‘內鄉快貸’APP,兩個工作日之內就可以享受到我們的信貸服務,無需擔保、抵押。農戶基礎授信2萬元,上傳車輛登記證、土地確權證等相關證件后,還可以擴大授信額度。”
據介紹,“內鄉快貸”APP利用互聯網思維及移動支付技術,將貸款咨詢、申請、審批、授信、發放及采信、建信等功能集中到手機客戶端,線上、線下結合,切實解決了邊遠山區、鄉村老百姓貸款難、距離遠的實際問題,大大提高了普惠授信面和融資服務效率。
胡競舸表示:“截至目前,‘內鄉快貸’APP在全縣授信7600戶,3.5億元,用信接近2.5億元。我們以這個APP為載體,構建了一個全方位、多維度的普惠金融服務網絡。”
同時,內鄉農商銀行依托科技,積極構建縣域金融“生態圈”。今年4月以來,該行在全縣分步推進實施數字化整村授信。與傳統的IPC技術交叉認證授信不同,內鄉農商銀行實施的數字化授信完全建立在客觀數據、變量和算法基礎上,摒棄了人為因素,避免了操作風險和道德風險。
記者在專門采集農戶信息的平板電腦里看到,大多數農戶的授信額度都是5萬元,有一些農戶額度是10萬元,記者好奇地點擊進去,發現這幾戶農戶采集的信息比其他農戶多了汽車和農戶經營的小商店照片,很多農戶的房子外觀和裝修都面目一新。
該行公司部總經理黎軍勝告訴記者:“以前授信一個農戶要填幾十張表。現在數字化授信只需要客戶經理帶著平板電腦,到農戶家里采集姓名、學歷、職業、供養人口等基礎信息,同時再拍10到15張農戶自住房內外景、生產車輛等照片,就能通過后臺測算出授信額度,并以此作為向農戶發放貸款的依據。”據悉,數字化授信主要針對農戶和個體工商戶,一般額度在30萬元以下,目前內鄉縣已完成黃河村、藥山村等4個村的數字化授信,接下來將在全縣288個行政村全面鋪開此項工作。
據南陽銀保監分局黨委書記、局長孫偉介紹,去年10月,南陽市農信社與內鄉縣政府簽署了鄉村振興戰略合作協議,未來五年,南陽市農信將指導內鄉農商銀行聚焦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特色農業產業經營、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互聯網+現代農業”、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農村教育事業、農村招才引智、金融扶貧、綠色農業等鄉村振興九大服務領域,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注入金融新動能。
這些只是河南金融業服務鄉村振興的縮影。經過不懈努力,河南金融服務鄉村振興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金融支農資源不斷集聚。2018年底全省涉農貸款余額已達1.85萬億元,占全部信貸余額的37.9%,涉農信貸增量1723.5億元,增長10.3%;河南省53個貧困縣(含已脫貧)各項貸款增長16.9%,高于縣域貸款平均增速7.9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保險保障水平也持續提升,2018年,農業保險為1537萬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向受災農戶支付賠款27.89億元。全省小麥保險承保近6千萬畝,整體覆蓋率超過70%,較往年增長超過13個百分點。育肥豬保險從無到有,覆蓋率接近60%,承保數量全國第一。全行業切實履行精準扶貧責任擔當,取消相對免賠率,積極做好建檔立卡貧困戶理賠工作,累計支付賠款4627萬元。
焦清平表示,下一步,河南銀保監局將從深化機制體制改革,優化金融供給體系;對標鄉村振興需求,加快產品服務創新;強化相關各方密切配合,優化政策環境支撐;加強風險防范和監管,營造良好外部環境等四個方面著手,進一步提升銀行業保險業服務鄉村振興戰略質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