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趙海鷹
從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到風沙彌漫的大漠戈壁,從苦瘠甲天下的隴中黃土塬到山大溝深的隴南山寨……甘肅農信人以農為本、與農同耕,櫛風沐雨、接續奮斗,在廣袤的三千里隴原大地上,濃墨重彩地譜寫了一曲曲一心支農支小支微、傾力服務甘肅經濟發展的華彩樂章。
1952年,誕生于新中國建立之初的皋蘭縣石洞信用社是甘肅第一家農村信用社。60多年來,甘肅農信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茁壯成長,由小變大、由弱變強,一路走來,始終堅持“黨建統領、合規經營、創新驅動、穩健發展”的經營理念,始終堅守“服務三農、服務小微、服務縣域經濟”的市場定位,始終秉持“支農惠農興農”的經營宗旨,數十年如一日為農民、農村和農業提供最優質、最便捷、最溫馨的金融服務。
如今,甘肅農信已發展成為擁有83家法人機構的農村金融主力軍。其中,農信聯社41家、農村合作銀行5家、農商銀行37家,營業網點2230多個,農村綜合金融服務室11677個,員工超2.2萬人,機構網點遍布城鄉社區,金融服務惠及千家萬戶。
截至7月底,甘肅農信各項存款余額4291.97億元,各項貸款余額3654.56億元,其中75.8%以上投向“三農”,存貸款市場份額分別占全省銀行業金融機構的21.65%和17.99%,涉農貸款占比在全國33家農信系統中排名第3位,是甘肅省資產規模最大、營業網點最多、服務范圍最廣的地方性涉農金融機構。
助力脫貧攻堅戰
脫貧攻堅,是一場必須打贏打好的硬仗。因農而生,為農服務的甘肅農信當仁不讓、義無反顧地扛起了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大旗。
在甘肅省聯社的扶貧幫扶點———宕昌縣新寨鄉,省聯社派駐幫扶工作隊的15個年輕人已經在這里堅守了2年時間。針對新寨鄉人均耕地少、收入來源單一、住房條件差的實際情況,他們在深入摸底調研的基礎上,以扎實推進“一戶一策”幫扶計劃為契機,在確立易地搬遷、危房改造、村容村貌改造等基礎提升項目的同時,全力推進蔬菜種植、畜牧養殖、養蜂、中草藥種植等特色致富產業發展項目,創新打出了“貧困戶助力脫貧貸、致富能人帶動、龍頭企業引領、合作組織牽引、優勢互補共助、電商扶貧拉動、產業發展支撐、黨群結對幫扶”的組合拳。同時,幫扶工作隊巧引金融活水,先后向許家村等5個聯系點發放扶貧貸款567.2萬元,為327戶貧困戶如期脫貧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支持。
而這只是甘肅農信支持脫貧攻堅諸多實踐中的一個。截至7月末,全省農合機構向58個集中連片貧困縣和17個插花型貧困縣發放農戶貸款1567.56億元,占農戶貸款1711.40億元的91.60%。“兩州一縣”和省列18個深度貧困縣發放扶貧類貸款余額51.72億元,向省里摸排出的3720個貧困村發放扶貧貸款余額64.62億元。
勾勒鄉村振興新圖景
甘肅,擁有3000里絢麗多彩的隴原山川,8000年輝煌厚重的歷史文化,蘊藏著豐富的旅游資源。
其中,宕昌縣官鵝溝青山碧水,古木參天,草甸雪山,湖泊激流,宛如仙境。宕昌縣信用聯社看好這難得的資源,累計發放貸款4億多元,幫助當地政府和農戶完善旅游設施,讓官鵝溝聲名遠播。2017年以來,官鵝溝共接待游客176.3萬人次,綜合收入10.6億元,帶動當地2萬多農戶就業。官鵝溝口的鹿仁村,也搭上了順風車,吃上了旅游飯。目前可實現人均增收3000多元,成為甘肅農信助力農戶增收致富的經典案例。
在農信信貸資金支持下,依托旅游生態資源發展的案例還有很多。2004年成立的臨洮潤狄實業有限責任公司,就在臨洮農商銀行的貸款扶持下,把流轉來的762畝河灘荒地變成了草長鶯飛的綠洲。2017年,臨洮農商銀行又錦上添花,為該公司投資6000萬元,助其成立了集水力發電、苗木種植、花卉培育、生態旅游于一體的桃花島旅游發展公司。如今洮河岸邊,一幅實業帶動鄉村振興的美麗圖卷正在徐徐展開。
圖為酒泉農商銀行工作人員在龍德盛生態農業科技公司智能化溫室基地調研。本報記者 肖瑛 攝
從千里戈壁到白龍江畔,從隴東高原到藏香江南,甘肅農信扶持的休閑農業、都市農業、鄉村旅游、健康產業、農村電商和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與農事體驗于一體的農村新業態,將隴原大地裝扮得處處嬌艷,以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擘畫著隴原鄉村全面振興的盛世新景。
為小微企業注入新動能
甘肅農信始終把加強小微企業金融服務作為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抓手,先后通過單列信貸計劃、創新融資方式、拓寬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等一系列舉措,全力支持民企和小微發展壯大。
在“千年藥鄉”岷縣,“順興和”無人不曉。這家當地知名藥企如今又煥發出了新的活力。1991年,在“順興和”創業之初最艱難的時候,岷縣農商銀行雪中送炭、一路呵護,讓“順興和”再度煥發勃勃生機。如今,這家企業不僅帶動了300多戶農民從事中藥材種植、加工,還吸引了400多名村民在此務工。“順興和”近30年的發展歷程,見證著甘肅農信對隴原熱土的無聲潤澤。
目前,甘肅農信支持中小微企業21.41萬戶,累計發放貸款1923.88億元,為甘肅省涉及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循環農業、中醫中藥、文化旅游、通道物流、數據信息、軍民融合、先進制造等十大生態產業的民營和中小微企業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
激發特色產業新活力
立足實際,聚焦特色產業,精準發力、綜合施策,是甘肅農信全面對接和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制勝法寶。為此,甘肅農信創新推出了“富民產業貸”“興隴合作貸”等創新產品,大力推廣由農民專業合作社抱團發展帶動貧困戶致富的“宕昌模式”,全力支持甘肅省“牛、羊、菜、果、薯、藥”6大特色產業發展壯大。
2019年1月7日,首筆“興隴合作貸”在宕昌縣順利落地,300萬元貸款如約發放至哈達鋪鎮藥鄉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理事長楊玉安手中。早在2018年10月15日,他將村民入股合作社的資金,一部分入股到縣富民公司,剩余資金全部用于收購鮮當歸、黃芪、黨參,加工中藥材產品,每天用工近200人,產品銷路很好。但不到3個月時間,收購資金已經捉襟見肘。“興隴合作貸”一下子解了他的燃眉之急。“前兩天,有家公司要黃芪飲片,我們都供不上貨。合作社要用這筆貸款多收購些藥材,以擴大生產規模。”楊玉安說。
截至7月末,甘肅農信共發放特色產業發展工程貸款2437筆、128.72億元,本年新增1174筆、66.87億元。“興隴合作貸”授信1535戶、38.52億元,發放641筆、11.84億元,社均貸款余額1426多萬元。
打通“最后一公里”
對于身處戈壁荒原、大山深處的農牧民來講,信用社才是他們認準的銀行,他們只在這里存錢、取錢、借錢。
夕陽西下的桑科草原,金色的陽光在青翠的牧草尖上緩緩流淌,成群的牛羊正在回圈的路上。滿臉洋溢著幸福笑容的忠格爾說,如果沒有“背包銀行”,就不會有他今天的光景。
忠格爾口中的“背包銀行”,正是甘肅農信為打通農牧區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而打造的拳頭產品。1萬多臺惠民終端、3000多套“背包銀行”,激活了農村金融血脈的微循環,為偏遠山區的農牧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資金養分。
“要把農村綜合金融服務室打造成金融政策宣傳的廣播站、金融產品的推廣站、優質客戶的選拔站、閑散資金的吸收站、誠信建設的培育站。”甘肅省聯社黨委書記、理事長魏孔山強調。依托轄內11083個便民金融服務點,甘肅農信采用村委會、商戶、超市等多種模式,扎實推進農村金融綜合服務室掛牌、運行工作,初步構建了全方位、多層次、綜合化的農村金融服務格局,架起連接農戶、農企與金融機構的橋梁,鞏固、延伸了農信社的服務觸角,有效打通了農村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
大信為農,相合共生。歷經一甲子歲月的甘肅農信,走過了四十年改革開放光輝歷程,正以博大包容的胸襟情懷,支農惠農興農的使命擔當,農村金融主力軍的昂揚姿態,植根隴原熱土,共同為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為不斷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再創佳績、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