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鄭源源
從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驅車,1個多小時就來到了烏蘭察布市。陽光照耀下,深秋的草原泛著金色的光芒,仿佛在訴說著過去那段“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絕于途”的燦爛輝煌。然而長久以來,烏蘭察布一直是內蒙古的深度貧困地區,全市11個旗縣市區中,有8個國貧旗縣、2個區貧旗縣。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脫貧攻堅的戰役打響以來,中國銀保監會引領20家保險機構、7家會管單位在國貧旗察右中旗、察右后旗開展結對幫扶工作,按照“一鄉一策”的原則,與兩旗20個蘇木鄉鎮建立了“一對一”或“二對一”的幫扶機制,打出了精準扶貧“組合拳”。
察右中旗新農村建設展新姿 段建寧 攝
近日,《農村金融時報》記者來到察右中旗、察右后旗,見證了金融力量為兩旗脫貧事業貢獻出的智慧。
黨建引領促發展
要打好脫貧攻堅戰,離不開廣大的基層黨員干部,更離不開基層黨組織這樣的戰斗堡壘。
察右后旗西泉村是銀保監會的定點扶貧村,這里也是一個十年九旱的深度貧困村,自然條件差,青壯年外流嚴重,截至目前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09戶206人,占全部常駐人口的65.61%,遠高于全旗平均水平。
中國銀保監會派駐該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的張益鋒向記者介紹,2017年,為發展肉牛養殖產業,打造肉牛養殖示范村,西泉村采用“菜單式扶貧+銀保監會資金幫扶+保險保障”的模式,在旗政府給每頭肉牛5000元補貼的基礎上,利用銀保監會幫扶資金進行二次補貼,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補貼2500元,非貧困戶補貼2000元,并組織村民對肉牛進行投保,化解養殖風險。
2018年起,銀保監會在大西村探索開展“支部+公司+農戶”的幫扶模式,積極支持村黨支部牽頭與內蒙古火山犇農牧業有限公司建立合作機制,建設安格斯肉牛繁育養殖場,帶動村集體和貧困戶增收。
據悉,該項目總投資800萬元,其中銀保監會捐贈幫扶經費260萬元并協調浙金信托出資50萬元,貧困戶自籌96.5萬元,其余部分由地方扶貧資金解決。通過托養肉牛、村集體收益分紅、養殖場就業、飼草訂單種植等方式,200余戶貧困群眾每年平均可獲得穩定收益1500至1800元。
察右后旗土牧爾臺鎮大西村已建成的安格斯肉牛養殖場 鄭源源 攝
火山犇農牧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岐告訴記者:“今年預計拿出44萬元給貧困戶分紅。因為安格斯肉牛從繁育到出欄需要3年,不能讓老百姓等3年啊。”
據察右后旗旗委副書記、政府旗長高永斌介紹,2018年至今,銀保監會已組織籌集資金735萬元支持察右后旗4個集體經濟項目建設。
“2019年,中國銀保監會、北京銀保監局、中國人壽還投入黨費幫扶資金共計92.5萬元,對我旗白音察干、烏蘭哈達、大六號、土牧爾臺等4個蘇木鄉鎮陳舊狹小、功能不全的黨建活動陣地和農牧民科技培訓基地進行升級改造,為大西村等10多個嘎查村修繕黨建活動場所,安裝LED顯示屏,配置更新電腦、辦公桌椅等工作設施和教育設備,保障了基層黨建活動有序開展,提升了群眾凝聚力。”高永斌說。
產業扶貧重“造血”
精準扶貧,產業是核心。在產業扶貧的過程中,種養大戶、農牧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的輻射效應明顯,亟需金融“活水”的澆灌。
察右中旗是我國燕麥的黃金產區,近年來,察右中旗充分利用優質的燕麥種植資源,依托龍頭企業陰山優麥食品有限公司,大力發展訂單燕麥種植。
72歲的大榆樹鄉西壕欠村貧困戶霍金元告訴記者,以前他和老伴種植大麥、小麥和莜麥,每年只有3-5千元的收入。“如今我種了30畝燕麥,公司免費給了500斤種子,每畝能產400多斤。市場價每斤1.2元,公司按1.4元收購,扣掉耕地、播種、拔草的各種成本3000多元,每年實際收入能有12000多元。”談及現在的收入,霍金元的臉上綻開了笑容。
據察右中旗旗委副書記、政府旗長高森介紹,在陰山優麥產業扶貧項目中,農發行發放產業扶貧貸款300萬元支持該公司購買燕麥1160噸,支持企業建立規模化、標準化糧食收購模式;通過“銀行+保險”扶貧模式,2018年平安產險啟用“扶貧貸”貼息貼費資金291.62萬元,為內蒙古銀行向該企業發放的流動資金貸款3000萬元提供信用保證,直接帶動450戶貧困戶脫貧增收。
平安產險內蒙古分公司總經理馮征表示,自2018年開始,通過對簽訂扶貧協議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免費發放優質燕麥籽種等農資、簽訂收購價格保護的種植訂單、提供用工崗位、承租貧困戶流轉的土地等多種方式,陰山優麥產業扶貧項目持續帶動了108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目前,簽約燕麥回購訂單的農牧民達到903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755戶,覆蓋種植面積為17940.5畝,簽約訂單種植面積也由4萬畝擴大至15萬畝。
在距離陰山優麥40多公里的廣益隆鎮麻迷圖村,產業扶貧的效應也在逐步顯現出來。
記者來到該村萬眾養殖合作社養殖場時,數百匹準備過冬的駿馬正在悠閑地曬著太陽。據合作社社長張金柱介紹,這些母馬懷孕后可以采集血清用于生產疫苗。今年3月孕馬血清制藥項目剛剛落地麻迷圖村,9月初試產,11月送廠鑒定,一匹馬一年可以實現凈利潤約4-5千元,預計今年合作社能有70-80萬元利潤。
該村村民王長在告訴記者:“以前我種玉米土豆,一家3口人,人均純收入每年2000元左右。2016年從農行貸了5萬元扶貧小額貸款開始養羊,現在養了20只羊,買一只羊財政資金還補貼400元。2018年我已經脫貧摘帽。”
為確保脫貧不脫政策落到實處,在村委會的推動下,王長在也出資買了一匹馬在合作社代養:“今年村委會來宣傳,我覺得挺好的一個事,買一匹馬自己只用出3000元,人保出6000元。種的玉米和玉米桿賣給合作社,每年還能增收4-5千元。我覺得項目不錯,就參與了。”
據悉,該項目以“人保+政府+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通過飼養馬匹,采集、銷售孕期馬血清(制品)實現增收脫貧。在該項目實施過程中,政府提供政策、資金支持;寧波三生生物公司提供養馬、血清生產管理技術,并負責血清收購;合作社與貧困戶簽訂三年飼養協議;貧困戶以馬入股合作社,同時采取訂單式種植方式,為合作社供應飼草料,并應聘至合作社參與生產,3年后馬匹歸農戶自養,也可以由合作社代養。協議期內,農戶每年至少可獲得1000元分紅。
據人保財險內蒙古分公司派駐廣益隆鎮的扶貧干部何常喜介紹,人保財險已捐贈幫扶資金200萬元,用于購買母馬300匹,帶動貧困戶300戶,效益好的話貧困戶戶均增收能達到2000元。同時,何常喜還積極與公司現有養殖險大客戶進行對接,推廣銷售血清制品,幫助打通產品銷售環節。
金融服務進萬家
內蒙古地區土地廣袤,人口居住分散,農村牧區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但金融機構網點少、業務模式創新不夠、信貸投放不足等問題長期存在,金融支持地方經濟發展存在諸多短板,影響脫貧攻堅推進。
農行內蒙古分行黨委書記、行長張春林告訴記者:“2018年,全區各金融機構在鄉鎮網點覆蓋率不到50%,最遠的鄉鎮距離金融網點200多公里,農牧民辦理一筆貸款,往往需要往返金融網點3-4次。農村牧區社會平均融資成本超過9%,最高達12%,農牧民融資負擔極為沉重。”
今年以來,農行內蒙古分行創新啟動“千鄉千隊、萬村百億”金融支持脫貧攻堅專項行動,聚力破解農村牧區金融扶貧“最后一公里”難題。
按照專項行動計劃,農行內蒙古分行圍繞建檔立卡貧困戶、普通農牧戶、種養殖大戶、專業合作社、農牧業產業化和扶貧龍頭企業五大主體,以最優惠的利率每年為每個鄉鎮平均新增貸款1000萬元以上,全區共計每年新增貸款100億元以上。
“我們依托現有機構和物理網點,充分發揮基層黨支部戰斗堡壘和黨員模范先鋒作用,支行班子成員帶隊,抽組網點主任、客戶經理組成‘農行流動服務黨員先鋒隊’,進村入戶,主動上門調查融資需求,使農牧民足不出村,即可辦理貸款。”張春林說,“每支工作隊就是一個移動柜臺,就是一個流動銀行。”
同時,依托惠農e貸、惠農e通、惠農e付等互聯網金融服務手段,讓鄉鎮(蘇木)、行政村(嘎查)的農牧民足不出戶,通過手機APP就能完成貸款的發放和償還,解決了過去多次往返銀行網點的問題,實現了365天、7×24小時不間斷服務。
在辦理信貸業務時,農行內蒙古分行還實行靈活的貸款期限和額度,以解決貸款期限、額度與貸款項目不匹配的問題。對普通農牧戶、合作社、種養大戶貸款期限還放寬至3年,3年內可自助循環使用,隨貸隨還。
對建檔立卡貧困戶貸款,享受財政貼息政策的,該分行一律執行基準利率,確保貧困戶使用貸款不承擔利息開支;脫貧后未享受貼息政策的,在基準利率基礎上,再下浮10%。對普通農牧戶、種養大戶、專業合作社貸款,進一步實行優惠政策,最高不超過基準利率上浮30%。
“我行新增100億元貸款,可為全區農牧民節約利息支出6億元。”張春林說,“目前我行精準扶貧貸款平均利率僅為4.56%。”
普通農牧戶、種養大戶、專業合作社等群體是助力穩定脫貧、鞏固脫貧不返貧的重中之重。為解決其面臨的貸款準入門檻高,擔保模式單一,擔保費率較高且要求提供反擔保等問題,農行內蒙古分行與內蒙古農牧業融資擔保有限公司、內蒙古鼎新擔保有限公司分別簽訂50億元合作協議,把原來長期實行的“見保才貸”創新改革為“見貸即保”,把原來發放貸款時農業銀行與擔保公司分別進行擔保調查的時間,整合為農業銀行一次調查,擔保公司認同農行調查結果,最快3個小時就能完成擔保手續。
截至9月末,農行內蒙古分行“千鄉千隊、萬村百億”專項行動已在全區開始推進,已派駐1057人、297個黨員先鋒隊,共投放貸款95.9億元,貸款覆蓋了全區743個鄉鎮(蘇木)、8465個行政村(嘎查)。
健康扶貧有保障
長期以來,因病致貧返貧是我國農村貧困人口主要的致貧原因,是脫貧攻堅的“攔路虎”。為了提高貧困人群的健康保障水平,銀保監會在兩旗調動各方資源從保險制度建設、醫療設施改善和醫務人員能力提升等層面深度參與健康扶貧工作。
去年3月,家住察右后旗大六號鎮南梁村的貧困戶于進福被診斷出患直腸癌,先后做了手術和6次化療。老于告訴記者,他看病一共花了18萬元,社保報銷17.2萬元,中國人壽重大疾病保險還賠付了3萬元,自己不用花一分錢。如今老于已基本康復,在村里當保潔并做些力所能及的農活,還自籌1萬元蓋了新房,兒子也大學畢業有了工作,一家人順利實現脫貧摘帽。
據中國人壽內蒙古分公司副總經理高豐河介紹,公司投入124.65萬元,為大六號鎮群眾免費提供保險保障服務。重點為建檔立卡人群免費承辦重大疾病保險,解決貧困戶患重病后部分醫藥費不能報銷的問題;為非建檔立卡人群承辦補充意外險和補充醫療險。
家住察右中旗鐵砂蓋鎮下沙蓋村的農戶謝志良種植玉米、馬鈴薯和葵花,每年家庭收入有5000多元。據悉,今年謝志良讀高中的兒子因病花費4.8萬元,其中醫保覆蓋2.6萬元,保險公司賠了1.5萬元,自費僅需7000元。“要不是保險公司的人上門理賠,都不知道政府給我們老百姓買了‘防貧保’。要是沒有這個保險,我們就會因病返貧。”說起看病的花銷,老謝感慨萬千。
老謝所說的“防貧保”就是政府針對處于貧困邊緣的農村低收入戶和人均收入不高不穩的脫貧戶兩類臨貧易貧人群,建立的臨貧預警、驟貧處置、脫貧保穩的精準防貧機制。除了防止因病返貧,“防貧保”還覆蓋因學、因災兩大返貧因素。目前,察右中旗、察右后旗均已建立了“防貧保”機制。
在中旗,除太平洋產險捐贈200萬元保費外,銀保監會機關、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中國保險行業學會還共同捐贈84萬元保費。同時,太平洋產險配合察右中旗政府開發出了“防貧數據監控平臺”,以數據加密的方式對接扶貧辦、醫保局、民政局等多個部門數據,實時監測貧困人口數量走勢以及脫貧人口情況,并精準判斷一村一鄉的保障責任和免賠額。目前,“防貧保”已實現對察右中旗的全覆蓋,為當地4.6萬余名臨貧、易貧人口提供了周全的防貧保障。已完成理賠查勘11筆,賠付30.23萬元。在后旗,中國銀保信則投入資金400萬元,確保“防貧保”順利落地,目前已賠付25戶、10.1萬元,另有75戶正在協查評議,預計賠付金額59.3萬元。
這些只是保險機構立足主業,在兩旗開展健康扶貧的一個個縮影。承辦政策性農業保險、民生保險、健康保險等,完善醫療基礎設置建設、組織專家義診、為學生免費配鏡、為貧困戶體檢送藥、開展村醫培訓、發放支農融資、為白內障患者免費實施手術……在兩旗脫貧攻堅的道路上,利用保險行業功能優勢因地制宜開發扶貧項目,有效化解了貧困地區因災因病致貧返貧的后顧之憂,同時放大了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將“保險姓保”與脫貧攻堅的結合真正落到了實處。
美麗鄉村更宜居
農牧民的幸福生活,離不開越來越鼓的錢袋子,更離不開宜居的環境。銀保監會將住房安全、人居環境整治、教育扶貧作為精準幫扶的關鍵之舉,積極協調幫扶機構凝聚人、財、物合力,筑牢脫貧的根基。
來到察右后旗土牧爾臺鎮移民新村,記者看到寬敞整潔的硬化路直通每家每戶,一排排新房如同聯排別墅,整齊劃一地矗立在那里。在位于村中心的衛生室里,村醫正在為兩位老人測量血壓,旁邊擺放著一臺醫視一體機。
村醫正在為土牧爾臺鎮移民新村村民測量血壓 鄭源源 攝
據平安人壽內蒙古分公司總經理劉平介紹,目前,平安已為土牧爾臺鎮26個村衛生室配置了一體化檢驗檢測設備和醫視一體機,培訓村醫117名,讓村民足不出村就可以享受到基礎醫療服務。
劉平告訴記者,移民新村又被稱為“幸福院”,目前在住912戶,其中貧困戶340戶,是政府對鎮內無住所貧困人口以及年紀較大的獨居村民的主要安置點之一。為提升村民的居住感受,平安啟動了涵蓋綠化、亮化、環衛及配套居民健身器的幸福院民生升級項目。項目完工后,園區整體居住環境有了較大提升。
據悉,自結對幫扶以來,中國人壽出資1224萬元對大六號鎮南梁村、王金村等9個貧困村實施危房拆除和村容村貌整治,平安人壽為土牧爾臺鎮幸福院綠化工程捐資271萬元,中國保險投資公司、民生人壽和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共計出資100萬元,支持紅格爾圖鎮、烏蘭哈達蘇木改進環境設施,貧困農牧區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群眾脫貧致富信心不斷增強。
同時,為改善教育條件、豐富教學手段,平安集團為土牧爾臺鎮中心小學建設遠程教育教學平臺,逢節日還贈送學習用品和舉辦文藝演出活動;中國信托業協會協調華能貴誠信托公司捐資50萬元為白音察干第二小學建設“夢想中心”教室;南洋商業銀行、富邦華一銀行出資100萬元幫助土牧爾臺幼兒園改善供暖設備和建置愛心閱覽室;中國銀保信公司向賁紅學校捐贈圖書。陽光人壽、長城保險經紀公司積極推進長期助學計劃,為貧困學生提供生活補助,緩解貧困家庭子女教育支出負擔……
久困于窮,冀以小康。在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惠及下,一項項瞄準高質量發展的金融扶貧創新之舉正在這里醞釀生發、拔節生長,這里的各族干部群眾正馬不停蹄向著脫貧攻堅的決勝階段沖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