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菲 王懷博
產業扶貧以產業為杠桿帶動發展,是促進貧困地區發展、增加貧困農戶收入的有效途徑,也是扶貧開發的戰略重點和主要任務。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
當前,脫貧攻堅已到了決戰決勝、全面收官的關鍵階段,扶貧工作壓力與難度較以往大幅增加。產業扶貧項目能否成功運作,直接關系到脫貧攻堅工作成效是否持久。
有一些貧困地區,受制于惡劣地理條件和薄弱經濟基礎,由于缺乏產業扶貧經驗,采取的扶貧模式不適合當地實際,存在產業項目“空心化”現象,有的甚至變成了“花架子”工程,扶貧產業發展難以為繼。對此,農業銀行廣東分行的扶貧干部深有感觸。只有升級產業扶貧項目,實現產業“孵化器”良性運營,為貧困戶創造財產性收入,形成穩定的資產收益,才是真正意義的產業扶貧。
農業銀行廣東分行在艱難摸索的基礎上,三年來,穩扎穩打、有序推進麥湖村苗圃產業扶貧項目,探索出“信貸+擔保”“企業+農戶”“引入戰略伙伴”的綜合發展模式,培育形成了良好的產業發展氛圍。該分行一方面積極培育產業發展“領頭羊”,打牢產業發展基礎;另一方面,鼓勵村委黨員主動帶頭,號召有勞力的貧困戶主動加入,勤勞增收;同時積極引入戰略合作伙伴,解決產品供求關系和盈利模式,實現產業項目的良性運作。
產業扶貧是一種內生發展機制,目的在于促進貧困群眾與貧困地區經濟的協同發展,根植發展基因,激活發展動力,阻斷貧困發生的根源。因此,在實現扶貧產業盈利運作的基礎上,如何激活內生發展動力,可持續盈利,村委順利“接棒”運營,實現村集體帶動村民穩固增收,成為新的挑戰。
“扶上馬,送一程。”為此,農業銀行廣東分行派駐麥湖村扶貧工作隊為村委謀劃產業發展框架,投入扶貧資金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引導村委配合外聘會計師事務所按公司治理架構規范運作,努力實現村集體自辦公司自主運營增效。
在決戰決勝、全面收官的關鍵階段,駐村工作隊如何引導村集體建立配套監督機制、落實監督責任,實行財務審批流程化管理,這些問題更加值得關注。作為扶貧政策的一線實踐者,駐村扶貧干部怎樣幫助村委成員、村民代表、貧困戶明晰權利和義務,在貧困村搭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決策、監督機制,激發村民對公共利益的責任感和參與意識,是這個階段扶貧工作的重要任務。
脫貧攻堅無法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風順,久久為功,方得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