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習記者 李建菲 通訊員 王懷博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黨的莊嚴承諾。農業銀行廣東分行派駐麥湖村“第一書記”聶誠亮始終把這一承諾記在心頭,并且時刻以行動踐行承諾。
“剛到麥湖村水土不服,離開高樓大廈,鄉村生活還來不及適應,既聽不懂客家話,也吃不慣炒板條和豬油湯,就要迅速熟悉村況、戶情,掌握扶貧政策,確實是個不小的挑戰。”聶誠亮坦言。
沒經驗怎么辦?從哪里開始?一連串問題攪得聶誠亮十分忐忑。面對壓力,聶誠亮迅速轉變角色,使出了攻堅克難的第一招:堅定決心,吃透政策,迅速了解民情。
聶誠亮通宵達旦地閱讀、學習,厚厚的文件逐漸變“薄”,“兩不愁三保障”“八有”“獎補政策”等原本陌生的詞匯逐步變得清晰,一種沉甸甸的責任感油然而生。對政策熟悉后,聶誠亮開始一家一戶走訪,入戶了解和體察民情,開始真正融入群眾、融入扶貧、融入麥湖村。
麥湖村是粵東山區一個革命老區村,通過產業發展帶動脫貧作為當地過去幾年的精準扶貧思路,但幾經嘗試,仍未形成規模。經多方研究、深入思考,聶誠亮認為,農業銀行廣東分行以信貸擔保方式扶持本地園林種植企業,并聯合恒大園林形成產、供、銷一條龍的苗圃產業發展模式應該作為村集體脫貧、村民增收穩定的盈利方式適合麥湖村實現產業脫貧。
為此,聶誠亮使出攻堅克難的第二招:誠心誠意,團結一致謀發展。
帶著這份“誠心”,聶誠亮多次拜訪縣政府、企業、農戶了解苗圃產業發展政策和細節,現場察看企業苗圃種植情況,同時,積極謀劃思路、計算成本,撰寫《關于麥湖村苗圃產業發展規劃》,爭取扶貧資金。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努力,縣政府終于確定恒大苗圃項目為縣年度產業幫扶重點項目之一,農業銀行也配合提供了資金支持。
有了政策和資金,村委干部是否愿意齊心協力,如何消除村民疑慮仍是難題。帶著一份“誠意”,聶誠亮連續召開三次“兩委”會,共商產業發展大計。在調動多方積極性,形成團結發展的良好氛圍下,麥湖村村委決定以扶貧資金入股成立股份公司實現規模化種植經營,20多戶貧困戶自主種植,并以加盟方式加入產業發展鏈條,產業發展的規模化經營模式基本形成。
當前,脫貧攻堅已到了決戰決勝、全面收官的關鍵階段。為做到“脫真貧、真脫貧”,保障前期脫貧攻堅的成果,聶誠亮使出攻堅克難第三招:奉獻真情,逐戶過關找短板。
在工作走訪中,那些因病因殘致貧的家庭觸動了聶誠亮。憑著這份真情,聶誠亮攻堅克難,細心地為貧困戶“畫像”,分步落實扶貧工作。他一方面走訪分類,對因勞力少、病殘多、低齡孩子多等原因形成的無勞弱勞力戶給予重點關注,爭取政策傾斜支持;另一方面,及時跟進,對重疾戶、危房改造未完成戶、脫貧不穩戶追蹤跟進,通過多種渠道和手段幫助他們穩固預脫貧成果。
三年來,農業銀行廣東分行幫扶麥湖村建成了活動中心、村道橋梁,在產業入股投入、學校電教建設、村容村貌建設、村民技能培訓、留守兒童教育等方面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幫助村民脫貧致富。
如今,望著金秋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聶誠亮對麥湖村村民未來的美好生活滿懷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