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永亮
山西省臨縣位于黃河中游呂梁山西側,這里溝壑縱橫,光照充足,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為紅棗提供了最佳的成長環境。臨縣紅棗種植歷史悠久,以個大核小、皮薄肉厚、微量元素豐富著稱,種植面積80多萬畝,正常年景產量達1.8億公斤,被譽為“中國紅棗第一縣”。紅棗是臨縣的主導產業,也是當地百姓賴以脫貧致富的重要資源。然而近幾年來,由于產量大、市場需求減少、交通不便、產品單一、遭遇其他產區大棗競爭等原因,導致紅棗價格過低,出現了紅棗掛滿枝頭無人摘、農戶手中紅棗無人收的現象,許多貧困戶辛苦一年卻得不到多少回報,十分無奈,只有望“棗”興嘆。臨縣紅棗產業如何發展成為省內的熱點和焦點。
2017年,農發行總行在呂梁市試點推行產業扶貧貸款“呂梁模式”,旨在解決呂梁農業特色產業發展中遇到的融資難及銷售難問題,以此助力呂梁脫貧攻堅。農發行臨縣支行以此為契機把支持紅棗產業作為服務脫貧攻堅的主要抓手,走訪了當地政府、農業農村局、紅棗產業局、扶貧辦等,全面掌握了縣里的產業布局、重點企業等情況。對納入“呂梁模式”項目庫的企業逐個上門調查摸底,深入主產區農戶家中了解紅棗產銷情況。通過調查了解到多數紅棗企業存在經營規模小、資金利用率低、經營風險大等農業企業普遍存在的問題,加大了銀行貸款的風險,使得金融機構在給其授信時十分謹慎。同時,紅棗屬于季節性農產品,紅棗企業要儲備足夠量的優質紅棗,必須在短時間內支付大量現金用于收購,但是當地的企業卻面臨著貸款難、貸款貴的困境。這就讓產業出現了發展的梗阻。
產業的困局即是施策的方向。我們將農發行信貸產品與紅棗產業實際相結合,精準發力,以經營模式完善的龍頭企業為重點支持客戶,以能夠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增收、與貧困戶建立利益連接機制為貸款必要條件,針對企業不同的經營模式設定貸款支持方式。向臨縣國洋農特亨電商有限公司發放1000萬元貸款,支持其以“企業+基地+棗農”模式,流轉雷家磧等鄉鎮棗林15000畝,并就地返聘1200戶棗農管理棗林,有效解決了貧困戶就業問題,戶均增收近萬元。作為呂梁市紅棗產業的龍頭,該企業進一步開發出了紅棗飲料、棗饃、棗芽茶、棗酒等紅棗系列產品,極大地提高了紅棗附加值,利用自營的電商平臺、快手直播平臺將紅棗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帶動了臨縣紅棗產業的良性發展。
“紅棗難賣,賣不上好價錢”是貧困戶最苦惱的事。為幫助貧困戶解決銷售難題,我們把著力點選在了山西棗源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該企業是臨縣紅棗深加工的典型企業,紅棗原料需求量巨大,企業因前期投資較大,導致缺少流動資金,無力大量收購。去年四季度,農發行臨縣支行及時向其發放貸款1000萬元,辦理委托貸款500萬元。貸款資金到位后,企業進村入戶收購紅棗2000多萬斤,既保證了加工原料所需,也解決了貧困戶銷售難題。不少貧困戶反映:“企業安排車輛上門收購,不分等級都要,而且價格還很公道,我們都愿意把棗賣給他們”。
紅棗產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提質增效。農發行臨縣支行累計向山西克虎紅棗業有限公司發放貸款600萬元用于紅棗提質增效工程。有了資金的保障,企業從北京、太原等地聘請院士、專家指導對千年老樹進行保護,嫁接改良,科學種植,建成了萬畝棗林,品質得到了有效提升。“磧口紅”商標成為中央電視臺推介品牌,并申報通過了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的“綠色”認證。有了品質保證,企業產品銷量大增,在“京東”電商平臺銷售排行榜上位居前列。此外,企業正準備將自己更多的產品銷往國外。6月份,企業負責人陳永珍赴匈牙利參加了中國品牌商品(東歐)展,所帶產品受到了歐盟商家的歡迎,當場售罄。
除紅棗產業外,農發行臨縣支行還對核桃、香菇、奶牛、養雞等產業的企業給予了貸款支持,這些企業正在農發行的支持下走上健康發展之路,正在為當地脫貧攻堅事業做出新的貢獻,共直接或間接帶動3600多貧困戶脫貧致富,戶均收入達到25000元。
作者為農發行臨縣支行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