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打贏脫貧攻堅戰,金融機構的作用不可或缺。實踐證明,在所有的精準扶貧舉措和辦法中,金融扶貧是有效、持久的路徑之一。但是,想要在貧困地區注入金融資源并非易事,不是簡單的政策傾斜、服務傾斜就可以實現的。想要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的扶貧,關鍵在于找到新辦法、新路徑,用創新的模式開展金融服務。
山西“呂梁模式”為金融扶貧趟出了一條新路,深刻詮釋了金融扶貧該如何創新。
這個模式不但為眾多急需資金的當地民企送去了“及時雨”,更顛覆了眾多民營企業家多年來對銀行貸款離不開“擔保、抵押”的傳統觀念,極大地緩解了民企融資“擔保難、抵押難”的問題。通過這個模式,金融機構根據服務群體的差異化需求,為服務對象提供量身定制的個性化服務產品。該模式針對不同主體的需求豐富金融服務的內容,實現了農村金融和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兩大戰略相結合。
“呂梁模式”同時也凸顯出了地方政府的擔當,政府設立風險補償基金,市、縣兩級政府是該模式補償基金建立、使用和管理的主體,按照“政府主導、銀企協作、合規有效、市場化運作”的原則,推進多方籌集資金,不斷完善共同管理模式,充分體現了地方政府在脫貧攻堅中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也為貧困地區地方政府在脫貧攻堅戰“怎么做、做什么”,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樣板。
呂梁市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但是由于“缺錢”,特色農產品無法產業化、規模化,有的甚至連簡單的粗加工都做不到。
事實上,這也是當前脫貧攻堅工作中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很多貧困地區原始生態好,發展優勢特色產業的資源豐富,如果能有金融資源注入,讓現代金融資源與本地優勢資源對接,高起點發展高附加值的綠色產業,可以極大地促進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從而實現產業脫貧。
“創新”二字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很難,不僅僅要求機制創新、政策創新,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轉變觀念,系統性地創新。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彰顯金融扶貧的內在之意,完成時代賦予金融機構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