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貴州息烽縣小寨壩鎮紅巖村在夕陽的映照下,漫山遍野的葡萄架錯落排列山間,別是一番景致。
近年來,依托葡萄產業,紅巖村從一個貧困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小康村。紅巖水果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李耀進也決定進一步擴大合作社規模,通過統一包裝、統一銷售,把紅巖葡萄更好地推向市場。
據李耀進介紹,紅巖水果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在息烽農商銀行小寨壩支行的大力支持下,依托葡萄產業逐步發展壯大,最多時有三百多戶社員,涵蓋了紅巖、潮水和大寨三個村。
“我們希望得到息烽農商銀行信貸支持,擴大葡萄種植規模,吸引更多的農戶加入合作社,以統一的品牌標志打入市場。”李耀進說。
“在走村入戶過程中,我們發現很多農戶有想法、有行動,但缺乏必要資金,針對這些群眾,我們會積極和他們進行溝通,了解他們的想法,為他們提供有效的貸款支持。”息烽農商銀行小寨壩支行行長喻軍說。
截至目前,在紅巖村、潮水村和大寨村,息烽農商銀行累計投放1.34億元支持470多戶種植葡萄,在該行的支持下,三個村子共種植了6000多畝水晶葡萄,為當地村民穩定增收致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隨著葡萄產業的發展,在外經商多年的楊飛回到家鄉后,發現家鄉變成了“葡萄園”,但她也發現,每到成熟季,葡萄銷路卻成了問題。
看著為葡萄銷路發愁的老鄉,楊飛決定為家鄉做些事。回鄉后的楊飛,通過前期的考察,準備成立葡萄酒莊,釀造葡萄酒,幫村民把葡萄賣出去。隨后,楊飛注冊成立了貴州紅巖生態葡萄酒業有限責任公司。2014年,酒莊一上市便取得了良好的銷售業績。隨著市場的不斷拓寬,楊飛決心要將酒莊發展壯大,做成貴州規模最大的現代化葡萄酒莊。但由于前期大量資金的投入,楊飛手中的資金已所剩無幾,“資金難”成了擴大規模的一大難關。
“為了籌集資金,我當時甚至想過去辦理民間借貸,可是高額的利息讓我望而卻步。”楊飛說,大多數銀行貸款雖然利息低,但是辦理周期長。眼下就快到收購葡萄的季節,如果資金不能到位,不僅生產規模不能擴大,連收購葡萄供給生產線都會受到影響。
在看到息烽農信社宣傳農戶貸款的信息后,楊飛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來到了小寨壩信用社。在接到楊飛的貸款申請后,該行工作人員立即趕到酒廠進行實地調研,在了解了酒廠的運作規模和發展前景后,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利率為楊飛辦理了500萬元的創業貸款,緩解了楊飛資金短缺的燃眉之急,并成全了她的創業夢。
“酒莊對每斤葡萄的收購價高于市場價1元多。”村里小張就是當地的種葡萄的大戶之一,據他介紹,他家種的葡萄基本上專供酒廠,而且都是見貨結賬,目前他已不愿再外出打工。
2014年10月,楊飛用經營的利潤全額歸還了在小寨壩信用社的貸款。2015年,楊飛酒莊的營業額達到2300多萬元,酒莊占地面積30余畝,建筑面積達8000平方米,帶動紅巖、潮水、大寨等村的村民人均增收1萬元以上。
如今,楊飛的“陽菲葡萄酒酒莊”已經累計借款1900多萬元,每次借款金額均在500萬元以上,是息烽農商銀行大力扶持的小微企業之一。
隨著紅巖葡萄獲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加上良好的生態環境,紅巖村還成了周邊居民周末休閑娛樂的好去處。當地村民在種植葡萄之余,也開始辦起農家樂和鄉村客棧,實現增收致富。
去年,紅巖村村民楊會就在息烽農商銀行小寨壩支行貸了20萬元,把自家房子修繕一新,改造成鄉村客棧“新農門客棧”,并于今年正式投入使用。
“客棧有9間房18個床位,現在主要提供給前來息烽避暑的旅客居住。”楊會告訴記者:“我們還提供廚房和時令蔬菜,每人每月收取600元左右,如果9間房全部住滿,按平均每人每月600元費用計算,一個月有1萬多元的毛收入。”
貴州息烽農商銀行立足縣域,優先滿足涉農領域信貸需求,突出信貸支農的針對性、精準性、有效性。截至2018年9月末,該行涉農貸款余額24.53億元,較年初增加3.38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