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脫貧攻堅戰役中,農行湖北咸寧分行創新模式,打響了金融精準扶貧攻堅戰,激活農民致富新路徑。
深耕精準脫貧市場
自2016年3月以來,農行咸寧分行由行黨委書記親自掛帥,分行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統籌協調,建立起“市行推進、縣行落實”的扶貧工作機制,對轄區2個國定貧困縣和1個省定貧困縣的鄉鎮、行政村進行了分片包干。
2017年5月,農行咸寧市分行整合力量,配備專職人員、專職團隊負責縣域所轄區內貧困群體的精準扶貧小額信貸投放籌備工作。各貧困縣所在支行,對應成立金融精準扶貧領導小組,由貧困戶所在營業網點及客戶經理組成扶貧攻堅工作小組,進村入戶,開展大調查、大走訪,走進各鄉鎮深入了解貧困戶家庭狀況、致貧原因、經濟收入等情況,并與“村兩委”結合,嚴格核查貧困戶信息,力求做到“不多一戶、不漏一戶”,確保精準識別不錯識、不漏識,把金融扶貧政策宣傳到位,使金融扶貧政策公平正義,公開透明,實現金融精準扶貧政策“戶知、戶懂”。
咸寧分行大力拓展合作空間,主動尋找各領域的合作伙伴,3個貧困縣的支行先后搭建了“銀政”“銀企”綜合服務平臺,積極配合貧困戶所在地政府,建立了扶貧資金的風險補償機制。
截至2017年8月,崇陽、通城、通山3個縣支行已分別與當地縣政府簽訂風險補償及分擔機制責任書,并針對當地實際情況確立實行“兩位一體”的風險分擔機制,即政府與銀行分別承擔30%、70%的貸款損失責任。
此外,由當地財政部門出資專項風險補償金,為借款的扶貧企業、合作社、致富帶頭人和創業貧困戶等群體,提供風險補償,并由縣財政部門出資專項資金對扶貧貸款按基準利率予以貼息??h域支行按風險補償的10倍額度發放貸款,利率為人民銀行公布的同期檔次基準利率。
開啟駐村幫扶工作
洪口村位于咸安區汀泗橋鎮,是農行咸寧市分行的定點幫扶單位之一。為實施精準脫貧幫扶計劃,2017年3月,農行咸寧市分行在金融系統率先推行掛點幫扶制度,選派2名機關干部長期專職駐村工作,市分行班子成員對該村實行包大戶、分行機關中層干部包小戶,逐一落實責任人。
與此同時,在洪口村探索建立精準扶貧示范基地,以“行政村+合作社(公司)+貧困戶+農行”為模式,分別向咸安區興達養殖合作社發放產業扶貧貸款20萬元、汀泗金龍生態農業發展公司發放產業扶貧貸款59萬元、七彩園藝生態農業公司發放產業扶貧貸款30萬元,累計帶動貧困戶31戶,為該村創收161萬元。2017年,在農行咸寧市分行行領導的高度重視和精心謀劃下,洪口村已整體脫貧并通過驗收。2018年,農行咸寧市分行再向汀泗橋鎮程益橋村派駐工作隊,開啟新的駐村扶貧工作。
在幕阜山區集中連片貧困區,精準扶貧各項工作迅速推進。作為幕阜山中段的崇陽縣,精準扶貧各項工作走在前列,2016年農行崇陽支行就成立了6個精準扶貧小分隊,劃片對接全縣12個鄉鎮186個行政村的貧困戶,做到村村有人管、戶戶有人聯。其中高枧鄉中山村,鄰江西省,山高路險、溝壕縱橫,是該縣版圖面積最大、離縣城最偏遠的山區大村,屬于特困村,脫貧壓力極大。
農行崇陽支行了解情況后,迅速采取措施,從支行機關選派一名職工擔任該村第一書記,長期進駐該村,與貧困戶吃住在一起,通過兩年的駐點幫扶,該村人均年收入3000元以下的特困戶已經減少到44戶以下。
精準扶持貧困戶
“感謝農行,不用擔保就辦了貸款,以后還能按時分紅。”2017年10月崇陽縣高枧鄉中山村周美來、陳勛康等40余戶貧困戶在村委會簽好協議后,從農行辦了扶貧小額信用貸款,不到一天,10萬元扶貧貸款便到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賬戶中,周美來也從一個貧困戶變身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小股東”。
貧困戶入股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農行咸寧市分行針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專門推出的一項信貸新政策,重點扶持對象為無勞動能力、無資源、無穩定收入的貧困戶,即采取“貧困戶+農民專業合作社+扶貧辦+農行”四方聯動的方式,對符合條件的貧困戶發放扶貧貸款,投資縣扶貧辦備案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投資獲得收益向幫助貧困戶增加收入,擺脫貧困。
為了讓這一模式惠及廣大貧困戶,農行咸寧市分行采取降低準入門檻,實行批量準入;降低辦貸成本,增加貧困戶投資收益和確保投放力度不減,從總量上予以保障三項舉措。農行咸寧市分行結合市政府規劃、產業格局、貧困現狀,明確了扶貧貸款不低于1.8億元的投放目標,確保貧困戶實現增收脫貧。
貧困戶入股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一種三贏策略,對貧困戶來說,讓其充分享受合作社發展分紅,實現增收脫貧;對于合作社來說,融入資金低于貸款成本,為產業結構升級,增收創效提供資金保障,更好地帶動和支撐縣域經濟發展;對于政府來說,扶貧與產業發展相融合,既為脫貧攻堅拓寬渠道又為地方經濟發展注入活力。目前,農行咸寧市分行累計發放扶貧貸款2.4億元,扶持精準扶貧戶1013戶實現精準脫貧。
洪口村、中山村只是農行咸寧市分行精準扶貧的一個縮影。農行咸寧市分行秉承“服務三農”的職責使命,以民生情懷助力脫貧,以金融活水富民強農,為當地早日脫貧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