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是立國之本?!叭r”的發展,不僅關系著十幾億中國人的“飯碗”,更是經濟全面騰飛的基礎。今天的中國,糧食生產能力跨上新臺階,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農村民生全面改善,“三農”工作取得歷史性的巨大成就。輝煌成績的背后,離不開金融的鼎力支持。
多年來,農村金融肩負著支農重任,不斷向“三農”領域輸送金融資源,有效確保了農村經濟發展的平穩快速。截至2018年6月末,我國涉農貸款余額32.16萬億元,同比增長7.3%,上半年增加1.71萬億元。農村貸款余額26.07萬億元,同比增長6.9%。今天的農村金融已成為我國金融行業重要的一部分。
回首歷史,農村金融自“盲區”起步,篳路藍縷,終于迎來蓬勃發展的“藍?!?。一路走來,農村金融領域的發展有著鮮明的時代烙印。從這里,不僅能看到國家和代代金融人為了發展農業生產、發展農村金融作出的種種努力和探索,更能看見黨和政府發展“三農”、振興鄉村的決心和魄力。
改變盲區的破局之舉
在整個金融服務體系中,農村金融曾一度處在底層的盲區位置。改革開放以來,農業農村發展迅猛,但農村能夠獲得的金融服務實在不算多。
歷史資料顯示,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農信社對農村的貸款余額就持續小于農村的貸款余額,即存貸比小于1。80年代和90年代這一數字分別在1/2和2/3左右。其中,央行數據顯示,1995年,農戶儲蓄僅有22%用于農戶貸款。與其說農村金融支持“三農”,倒不如說存在著很強的“抽水機”效應。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復雜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農村金融基礎薄弱。這里所說的薄弱,不僅是農村缺乏金融機構或者服務網點的現實,也包含農村人口征信空白的問題,以及農村人口缺乏抵質押物、無法貸款的瓶頸。
這些問題一度給進軍農村金融的銀行造成了巨大困難。為了規避風險,國有大型銀行被迫撤離農村地區,又造成農村金融的進一步缺位,形成了惡性循環。如何打破這個僵局,成為破解農村金融難題的關鍵一步。
破局之舉在邁向新世紀后逐漸出現,率先登場的是農信改制。
由于種種歷史原因,在90年代后期,農信社幾乎成為農村地區唯一的金融服務供給者。然而,當時的農信社本身已經背負了沉重的歷史包袱,正常經營都面臨困難,遑論服務于不斷擴張的農村地區的金融需求。農信社的改革不僅迫在眉睫,而且勢在必行。
2003年,國務院下發了《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方案》,不僅要求加快產權制度和管理體制改革,推動農信社改制為農商銀行,更決定要成立省聯社,由省聯社具體承擔對轄內信用社的管理、指導、協調和服務職能。
農信社改革啟動三年后,另一份農村金融領域的重磅文件終于問世。
2006年,原銀監會發布《關于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更好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鼓勵各類社會資本通過新設包括村鎮銀行、農村資金合作組織、小額貸款公司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方式進入農村金融市場。
在當時的媒體報道中,這份文件被盛贊為“改革開放以來最具開創性的農村金融新政”,迅速得到了各類社會資本的響應,社會資本進軍農村金融的熱情徹底被點燃。
站在今天可以發現,從農商銀行、村鎮銀行到小貸公司,種種農村金融機構在今日的繁榮興旺,都能追溯至十幾年前的這兩份文件。尤其是農商銀行,截至2017年末,其總數達1351家,資產總額近25萬億元,占農村金融機構總資產的75.3%。正是改制的及時開始激活了農信系統的活力。
這只是農村金融改革邁出的第一步。2007年3月,郵儲銀行正式掛牌成立,農村金融領域有了又一家大型金融機構。郵儲銀行從原有的郵政儲蓄管理體制基礎上改革而來,自成立之日起,服務“三農”就是郵儲銀行的重要定位。在此后的11年里,郵儲銀行依托其遍布全國的網點和網絡,有效地充實了我國農村金融的空白領域。
在許多偏遠的山區、牧區,郵儲銀行甚至是當地唯一的金融機構。郵儲銀行的小額貸款業務自成立起開始試點,至今累計發放1.54萬億元,為服務“三農”立下汗馬功勞。
駛入廣闊藍海
伴隨改革開放,農村金融改革十幾年的歷史,也是中國經濟騰飛、金融業飛速發展的壯闊歷史的重要篇章。借著宏觀經濟向好以及國家政策的支持,金融業在農村這個廣闊藍海里的各種發展和創新,正是“如魚得水”的最好寫照。
隨著農村市場煥發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機,這個市場吸引著大中型商業銀行重返這片他們曾一度撤去的領域。去年,國家出臺政策,推動大中型商業銀行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后,這一戰略變得尤為清晰,國有大行紛紛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和三農金融事業部,農村金融供給再上層樓。
大中型銀行為農村市場提供的金融服務不僅有了量的飛躍,在質上也有著顯著提升,產品條線日趨豐富。如今,農民不僅能在銀行進行存取貸等基礎業務,還能購買理財、購匯換匯,諸如票據貼現、內保外貸等中間業務也開展得如火如荼。
在最基本的貸款業務上,今天的農村也不是曾經的“抽水機”,而是金融資源不斷流入的“良田”。不僅貸款數額連年攀高,貸款的方式也越來越多樣化。從“兩權”抵押到海域使用權、大型農機具、農業訂單抵質押,越來越豐富的抵質押方式有效激活了農村沉睡資產,讓農民貸款難、貸款貴逐漸變成歷史。
此外,免抵押免擔保的小額信用貸款在農村不斷擴張。幾十年來,小額貸款一直是農戶貸款的大頭,現在,小額信用貸款更是和金融科技深度融合,已成為深受農民歡迎的貸款品種。
在金融改革較為活躍的浙江,浙江農信推出了一款名為“浙里貸”的產品,用戶登錄手機銀行,在2分鐘內就能走完全部貸款流程,申請到30萬元以下的小額信用循環貸款。用浙江農信的宣傳語來說,是“網絡貸款的高速、農民貸款的低息”,并且無需抵押、擔保,不收取任何費用。
和大型商業銀行、農信機構一起打拼在農村金融市場的,還有一支獨特的銀行機構隊伍———村鎮銀行。第一家村鎮銀行成立至今已經過去11年,依靠著管理半徑小、決策路徑短、經營靈活的優勢,村鎮銀行在滿足農村客戶“短、小、頻、急”的信貸需求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截至2017年末,村鎮銀行機構組建數量已達1601家,其中中西部地區機構占比65%。農戶和小微企業貸款合計占比92%,連續四年保持在90%以上。戶均貸款余額37萬元,連續五年下降。經過11年摸索,村鎮銀行已初步探索出自己特有的模式,豐富了農村金融的供給。
小貸公司和互聯網金融機構同樣在服務農村市場上取得了長足進展。相較于銀行,這兩類機構的體量雖然相對小巧,但它們對于金融科技的運用更為超前,在服務模式和理念上也更加靈活,成為農村金融領域一個有益的補充和探索者。
比如四川中和農信,該公司在當地發放的小額貸款“有上限、無下限”,貸款額度從1000元到20萬元不等,無須任何實物資產抵押。這受到當地農民的認可,目前,該公司累計提供了10.8億元的小額信貸,服務了4.55萬個家庭,其中農戶比例占85.3%。
又如農分期,作為專門服務農民的互聯網金融機構,該公司在為農民提供貸款的同時,還能介入從種子、農資產品的購買、配送,到生產種植過程中的農藥噴灑等田間管理的各個環節,以及后續的糧食和農產品大宗貿易流通。依靠農分期,農民不僅能解決自身的融資需求,更能提升生產、管理和銷售的效率。
可以說,今天的農村金融為“三農”提供的不僅是貸款,更幫助引導農業走向產業化、現代化的道路。
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幾十年走來,農村金融向社會和市場證明了其重要性和強大活力。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深化,農村金融將踏上更為寬廣的道路,為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繼續貢獻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