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鴨舍,一陣清脆的喊鴨聲傳了過來。正值晌午,張艷春在給雛鴨喂食,剛接雛6天的小雛鴨跌跌撞撞地向食槽蜂擁過來,場面很是熱鬧。
家住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汐子鎮郭家營子村的張艷春,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祖輩都以務農為生。如今,種地卻成了她家副業,她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養鴨上面。
“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來,除了要感謝家門口的好企業,更要感謝農行扶貧貸款好政策。”說起養鴨子致富的經歷,張艷春對農行的扶貧貸款贊不絕口。回想10年前,張艷春家唯一的收入來源就是種地,趕上收成不好的年頭,一分錢都攢不下。
看著別人家養鴨子都賺錢了,張艷春就把家里僅有的錢都拿出來,開始和內蒙古塞飛亞農業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塞飛亞公司)合作養鴨子。但是由于本錢少,購買的鴨子數量有限,每年賺的錢僅夠貼補家用,幾年下來還是沒攢下錢。
2008年,借助塞飛亞公司“公司+農戶+基地”的經營模式,張艷春開始搞商品鴨養殖。從塞飛亞公司買回雛鴨,經過一個周期的培育符合標準后再賣給公司。出欄后的商品鴨也不愁銷路,塞飛亞公司會全程上門服務。這么省心的買賣,她越干越起勁兒。
“與村里那些外出打工的人們比起來,我既不用扔下地里的莊稼不管,還能照顧兩個孩子,在家門口就能把錢賺到手,我是打心眼兒里喜歡這個謀生活兒。我一直想擴大養殖規模,但就是缺錢,這個愿望也就沒能實現。兩個孩子都陸續上學后,家里的開支也越來越大。”正在張艷春為擴大養殖的資金發愁時,農行的貸款解了她的燃眉之急。
為增強脫貧內生動力,讓脫貧產業和項目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農行寧城縣支行與塞飛亞公司決定以“公司+農戶”的方式開展合作。由塞飛亞公司為農戶提供擔保,農行為養鴨戶發放貸款,這樣既解決了養殖戶購買雛鴨和飼料的資金難題,也減少了塞飛亞公司對養殖戶的飼料賒銷,從而大大減少了公司流動資金占用,可謂一舉多得。
“有了農行的五萬元貸款我便著手擴建鴨舍,開始一點點擴大養殖規模。現在,我的鴨舍一批次可以培育1.2萬只雛鴨,一年可培育6批次,共能培育7.2萬只鴨。按每只鴨子至少賺2元錢算,這樣一年下來,光靠養鴨子就能獲得純收入10多萬呢。”說話間,張艷春將記者帶到了她的家中。只見他家寬敞的院子足足有500多平方米,五間新房子非常氣派。東邊的車棚里并排停放著面包車、六輪貨車和拖拉機。可以看出來,她家已經算是村里的富裕戶了。
走出張艷春的家,外面是一片莊稼地。地里的莊稼排列地非常整齊,正貪婪地吮吸著陽光雨露肆意生長,一片生機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