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新位于湖北東南部,是集老區、貧區、山區、庫區于一體的國家級貧困縣。該縣歷史悠久,山川秀麗,境內自然資源豐富,湖泊眾多,有“百湖之縣”“魚米之鄉”之稱。然而,早些年陽新仍然守著青山綠水和廣闊資源受窮。
農發行湖北省陽新縣支行為陽新縣決勝脫貧攻堅、同步全面小康,開創百姓富、生態美的陽新,源源不斷注入金融“活水”。數據顯示,截至2月,該支行累計支持扶貧項目5個,獲批扶貧貸款20.1億元,成為當地發展的“助推器”、助力脫貧攻堅的金融“主力軍”。
易地搬遷“惠民生”
還未等到夜幕降臨,位于陽新縣王英鎮的易地扶貧搬遷點高山村村廣場上便熱鬧起來。小村莊里的居民結束一天的忙碌后,總是習慣相聚在此,參加跳廣場舞、打羽毛球、健身等活動,享受休閑時光。
“做夢都沒想到,沒花一分錢就搬出了窮窩,搬到了風景區,住進了新房子。”老家在王英鎮王英水庫邊上的尹合祿說。以前村子就在半山腰上,出門就是水,辛苦一年也只夠一家4口人簡單過活。
搬進新家后,政府解決就業,尹合祿還利用一樓門面做起旅游小生意,迎接八方游客,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目標。
據悉,陽新縣支行投放易地扶貧搬遷貸款8億元支持該縣“易地扶貧搬遷建設點10個,惠及貧困戶1281戶,貧困人口6079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560人。
陽新縣支行副行長鄭細松回想辦貸過程說到:“當初為緩解易地扶貧搬遷建設資金不足,我們主動作為,多次到省行、市行進行報告,上級行均開設了辦貸綠色通道,上下聯動,加班加點,使得該筆貸款得以快速投放到位,加快了陽新縣脫貧攻堅步伐。”
給力鋪設“小康路”
“要致富,先修路”。路是帶動農民脫貧致富的輸血造血“動脈”。
長期以來,陽新城關與黃石市區之間由于受黃荊山、大冶湖和筠山“兩山一湖”的阻隔,無法實現快速便捷聯系,打通黃石與陽新之間的便捷快速通道,是陽新政府和群眾多年的夙愿。
從陽新縣城出發去黃石,在老陽新人印象中不管怎么走,都需要2個小時,道路唯一,來往車輛多,路況不好,成為制約陽新經濟發展的“瓶頸”。
黃石市委、市政府大力推進黃石到陽新一級公路建設。陽新縣支行清楚地認識到,黃陽公路建成后,從黃石中心城區到陽新城東新區的行程約45公里,車程從原來80分鐘變為僅需35分鐘,實現了全市域半小時交通圈,對于優化城市布局、加快沿線經濟與旅游發展、加快陽新精準扶貧等具有深遠意義。
為此,陽新縣支行成立了以行長柯美君為組長的領導專班,開辟了快速審批通道。項目立項,立即組織業務骨干進行論證;項目審批,行領導親自帶頭跑批;貸款發放,業務經理仔細管理,確保每一筆資金落實到位。
4.3億元項目貸款從調查評估到審批用時僅5個月,貸款也在半年內全部投放完畢,極大的支持了黃陽一級公路建設。
該項目途徑陽新境內14個村35個組,其中精準扶貧10個村28個組,涉及3366戶,約1.1萬人。
如今,全長48.04公里,其中黃石開發區境內25.9公里,陽新境內21.447公里,設計時速80公里/小時雙向四車道、路幅寬度達24.5米的黃陽一級公路已經建成通車,一幢幢樓房在路兩端拔地而起,成為老百姓主要居住、休閑之地。
一筆貸款拉動精準扶貧10個村28個組脫貧,成為該縣金融行業貸款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的“標桿項目”。
發力棚改“促民生”
安居才能樂業,能擁有一個溫暖的棲身所,是千萬個住房困難家庭的期盼。陽新縣作為國家級貧困縣,棚戶區多,居民生活條件總體較差,棚戶區半數以上的房屋房齡超過40年,因年久失修,房屋極其破舊,墻體大多開裂,室內陰暗潮濕,人居環境惡劣。
“以前我住的地方是大雨大淹、小雨小淹,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沒有任何供暖、燃氣、消防設施,衛生環境還臟亂差。”家住陽新縣興國鎮上街村林峰社區的明亮回憶說。
“如今,我們都住上了城東新區現代化的電梯高層,擁有了現代化的物業管理公司,這才叫城里人的生活。”前些天剛剛裝修好搬進新家的明亮說。
而在這喜悅的背后卻是陽新縣支行堅持創新驅動,緊貼貧困地區金融需求,充分發揮政策性銀行的作用,主動承擔起金融支持棚改重擔的表現。
陽新縣支行針對老城區舊房建筑密度大、房屋低矮潮濕、衛生環境臟亂等問題,按照縣委、縣政府提出的改造目標和計劃,直接提出由政府統籌安排購買房源,以全部采取貨幣化安置為主方法進行棚戶區改造。在推進棚改貸款辦理過程中,創新工作方法,開辟綠色通道。
數據顯示,截至2月末,該支行申報審批棚改貸款項目2個,金額12億元,審批發放落地1個,金額6億元,涉及拆遷戶數1159戶,拆遷總面積達266459.381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