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農發行江蘇分行貫徹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把支持農村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五位一體”、“三產融合”作為推動農業生產方式變革、助力農民增收和鄉村振興的關鍵支撐,積極優化產品服務,不斷創新支持模式。截至目前,該分行累計支持江蘇省農村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項目28個、金額78億元,累計支持流轉農地560萬畝、規模經營面積86萬畝,帶動農戶畝均增收近2000元。
支持新型農業主體發展
江蘇省沛縣張莊鎮郭莊村的小康農作物種植家庭農場農場主袁東升6年來先后流轉了4000多畝土地,不僅創建了小康家庭農場,還成立了鼎豐合作社、江蘇東升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提出以綠色、生態、環保為目標,集有機、休閑農業、觀光綠色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理念,決心打造一個有影響力的現代農業基地。他告訴記者:“這一切得感謝開展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讓我能從農發行貸到200萬元,使我創業成功。”
袁東升的創業成功得益于農發行江蘇分行與沛縣縣委、縣政府的合作,雙方通過“政府主導、公司運作、集中流轉、配套服務”的方式,支持沛縣政府組建了支持種糧大戶的政策性金融通道——沛縣漢潤農村土地流轉經營有限公司,合力推出“潤農金”金融服務產品,利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方式,解決土地流轉經營者“融資貴、融資難”的問題。
目前,支持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的“沛縣模式”已經在江蘇全面開花結果,在宿遷市、淮安市、蘇州市等地進行推廣試點,累放貸款3.8億元。江蘇省56個縣(區)已經建成農村產權交易平臺,覆蓋面超過65%,土地流轉面積近4000萬畝,占家庭承包地總面積78%。
同時,為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農發行江蘇分行精準對接政府建設規劃,充分調動各投建主體積極性,整區域集中推進土地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有效解決農地整合投入大、周期長、財政支持分散等問題,打出一套“債、貸、投”組合拳。近幾年來,該分行已投放兩批5億元基金、三批10.5億元貸款,將原需20年才能完成的204.5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縮短至5年。
“五位一體”助力脫貧攻堅
日前,記者在淮安市淮陰區徐溜鎮吳江村了解到,兩個自然村192戶農戶從2017年11月開始拆遷,用時兩個月已基本拆遷完畢。
去年來,農發行江蘇分行主動創新金融產品,將農村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信貸業務與扶貧工作緊密結合,探索出“遷村騰地、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城鄉土地置換、扶貧幫困”的“五位一體”扶貧模式,既實現精準扶貧,又將農村土地流轉及規模經營信貸業務與扶貧工作緊密結合。
徐溜鎮副鎮長李一樸告訴記者:“我們在農發行的支持下實施精準扶貧,村民們都搬遷到安置房內集中居住,多余房屋對外出租,宅基地連同原來的耕地一起整治,通過出租房屋和土地流轉增加農民的收入。”
記者從農發行江蘇分行獲悉,目前江蘇省已列入項目庫擬支持項目13個,資金需求80.7億元,通過遷村騰地、土地平整和土壤改良,流轉農村土地近14.3萬畝,推動農村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4.5萬畝,可建成連片高標準農田26.9萬畝,新增農用地1.46萬畝,搬遷農村居民點面積1.22萬畝,從根本上改善了7800戶低收入農民的生產生活環境,直接帶動7.45萬名省定貧困人口脫貧。目前,該分行已審批項目4個,投放貸款12.5億元,走出了一條適合土地流轉及規模經營業務發展的新路子。
“三產融合”打造農業價值鏈
在南通市如東縣,苴鎮糧食儲備庫主任曹海東告訴記者,當前消費者對農產品的多樣化、精細化和標準化要求更高。為此,他們在農發行的支持下,牽頭組建了蘇洋稻米專業合作社和如東臨海農機專業合作社,流轉近8000畝農田,加大優質稻米開發力度,建成優質品種統一布局、統一收獲、統一銷售的產業基地,成立了南通凌洋米業有限公司,并推出了“海槐”有機品牌大米,效益得到了大大提升。
“為了推動現代農業發展,我們以龍頭企業為核心、園區為載體,形成了一產往后延、二產兩頭連的模式,構建了農產品生產到加工、轉變為消費品的全產業鏈。”在江蘇現代農業綜合開發園管委會副主任何明看來,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去庫存”是要優化產業結構,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加快加工轉化;“降成本”是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引導產業集聚,推動綜合利用;“補短板”是要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提高產品競爭力。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農發行江蘇分行主動與江蘇省農委對接,共同推動江蘇現代農業綜合開發示范區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項目,包括高標準良種繁育、現代農業產業化基地建設、現代農業科創中心基地建設、生態旅游基地建設等內容。目前,江蘇省已審批同類項目8個,貸款需求21.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