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蘇農商銀行以助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風險、深化改革重點,凝心聚力,穩中求進,存貸規模始終位居全省銀行業和全國農信系統前列,有效支持了實體經濟發展。
《農村金融時報》記者從江蘇省聯社獲悉,截至2017年末,全省農商銀行各項存款余額19126億元,比年初增加1995億元,存款總量、增量均位居全省銀行業首位,位居全國農信系統第二;各項貸款余額12956億元,比年初增加1268億元,貸款總量、增量在全省銀行業和全國農信系統中均居第一。
持續加大支農支小投入
記者獲悉,江蘇省農商銀行凈資產由2001年省聯社成立時的25億元,上升到2017年的1858億元,增長了74倍。江蘇省聯社成立以來的十多年,成為全省農商銀行發展速度最快、經營效益最好、支農力度最大、員工熱情最高的黃金發展期。
同時,支農支小定位明確。截至2017年末,江蘇省農商銀行涉農貸款余額6453億元,較年初增加731億元,占比達49.8%,為小微企業授信4.6萬戶3743億元,分別比年初增長4.9%和12.8%。年末,小微企業貸款余額7748億元,較年初增加706億元,占比達59.8%。
全省農商銀行助推農業轉變發展方式,大力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農村新型生產經營主體,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有效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綠色金融也是重點業務之一。全省農商銀行加快綠色金融業務拓展,積極支持綠色食品產業基地建設、精深加工和批發零售,扶持了一大批特色鮮明、類型多樣、競爭力強的專業村鎮基地、現代農業園區、農產品集中區、農產品批發市場,做大了高效農業規模,拉長了產業化經營鏈條。
持續加大產權制度改革力度
作為全國農信社率先改革試點省份,江蘇省聯社堅持市場化、商業化改革發展方向,按照有利于提升全行業綜合競爭實力、有利于提高服務“三農”水平、有利于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的要求,積極推進產權制度改革,為全國農信社改革試點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全省62家法人單位在全國率先全部成功組建為農商銀行,江陰、無錫、常熟、吳江、張家港5家法人單位成為全國首批登陸A股市場的農商銀行,如皋農商銀行成功在新三板掛牌。此外,一批經營發展量質較好的農商銀行也相繼啟動進入資本市場項目,紫金、大豐等農商銀行進入了IPO排隊。
江蘇省聯社從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要求出發,潛心打造“民生工程”。在省聯社的引領下,全省農商銀行積極實施金融便民服務進村入社區工程,共設立金融便民服務點2.6萬個,實現了全省行政村的全覆蓋。積極實施“陽光信貸”提質升級工程,通過“陽光信貸”向355.6萬農戶授信2930億元,實現了“陽光信貸”農村網點的全覆蓋。
全省農商銀行還積極實施金融精準扶貧工程,完善“雙基聯動”服務模式,有效實施金融扶貧“四單”工作機制,全年累計發放扶貧小額貸款24.4億元,惠及12.8萬貧困戶,全省農商銀行扶貧小額貸款投放占全省銀行業的99.1%。
積極主動防控風險
近年來,江蘇省聯社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推動農商銀行金融互聯網化的新要求,充分運用金融科技手段,著力實現農商銀行在業務、服務、產品及技術方面的移動互聯網化升級。發揮行業平臺資源集聚功能,建設互聯網金融平臺。突出業務渠道拓展,在全國農信系統首家開通銀行卡微信提現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江蘇省聯社正著力構建全省農商銀行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深化客戶風險預警系統應用。推進信貸管理模式轉型,規范授信業務審批行為,推進授信審批人建設。圍繞信貸管理模式轉型扎實組織達標創建,不斷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加強集團客戶管理,全面開展集團客戶自查認定和專項檢查工作,切實防控大額貸款風險。加強個人消費貸款有序投放與規范管理,有效防范信貸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組織開展信用風險專項排查,扎實抓好風險貸款清降處置工作。全面推廣流動性風險管理系統,上線資金業務管理系統并與財務管理系統對接,依托系統工具著力提升行業流動性風險管理水平。通過強化投研分析、信息共享和風險提示,開展資金業務交流和專題研討,實施數據監測分析,切實加強行業資金營運業務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