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滇黔鎖鑰”、“云南咽喉”之稱的云南省曲靖市,地處珠江源頭,四面環山,擁有豐富的煤炭資源。長期以來,曲靖的支柱產業以煤、煤化工、礦冶、火電等重工業為主,資源型產業特點突出。如今,曲靖從依靠資源、人口等傳統要素發展向綠色發展的轉變迫在眉睫。
“在全市經濟轉型的同時,我們也打響了一場農信轉型的攻堅戰。”曲靖市農信聯社主任岳德寬告訴《農村金融時報》記者,2016年以來,曲靖農信按照省聯社要求,以深化改革為契機,以服務創新為手段,積極推動全市農信社由“速度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構建以支農支小為“主體”,公司業務和資金業務為“兩翼”的“一體兩翼”經營新格局。
截至2017年12月末,曲靖市農信社涉農貸款余額為312.59億元,1-12月累計發放高原特色農業貸款9.74萬戶,金額53.93億元,余額79.12億元;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58.73億元,小微企業貸款戶數為2.79萬戶,小微企業申貸獲得率為94.44%。
推廣“一窩蜂” 甜蜜羅平人
從羅平縣城出發,盤山公路在林蔭中蜿蜒,在公路旁見到一簇一簇肥美的芭蕉樹時,離芭蕉箐村就不遠了。走到村口,就能看到各種蜜蜂主題的壁畫、雕塑,幾乎家家戶戶的房前屋后都有幾個蜂箱,農家小院內的樹梢上也掛著大大小小的蜂窩。這里是被譽為“中國蜜蜂文化第一村”的芭蕉箐村,村民世代養蜂,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已推廣中蜂活框飼養技術。
村民王海良說:“我家里現在還有十多箱蜂,每箱蜂一年大概可以割出2000元左右的蜜,收入還算不錯。”養蜂是他們家的傳統,除了自家“私養”的蜜蜂,他們現在還加入了村里的養蜂合作社。
“養蜂的人家多,我們就地取材,用本地沙樹專門做蜂箱。”來自芭蕉箐村李氏蜂窩作坊的李云才說,“現在一周大概能生產100多個蜂箱,不僅賣給當地養蜂的老鄉,還通過網絡賣給全國各地的蜂友,每個蜂箱售價120元,一年下來能有十來萬收入。”
王海良告訴記者,他還是產業園的員工,在園區負責水電管理和蜜蜂養殖,一個月能有2800元收入。他愛人在園區打零工,一天收入也有80元,不僅兩個孩子上大學的費用有了著落,家里日子也越過越紅火。
據羅平農商銀行董事長李先誠介紹,羅平縣現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870戶、近1.6萬人,是全國14個連片特困地區680個扶貧攻堅縣之一。蜂產業作為羅平縣山區脫貧攻堅的重要產業,養蜂投資小、見效快、不占耕地、不用糧食,所以縣里發動和指導貧困戶發展蜜蜂養殖。
2017年,羅平縣確定了蜜蜂產業作為產業發展脫貧項目之一,統籌整合財政涉農項目資金500萬元,按照“支部+企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運行模式,依托羅平縣蜜蜂產業發展資金項目,采取政府引導、龍頭帶動的方式,開展“蜂產業+脫貧”工作,帶動魯布革、舊屋基、大水井三鄉及全縣630戶2139人貧困人口通過發展中蜂養殖脫貧。
“作為支農的銀行,我們義不容辭地加入到了蜜蜂產業脫貧的隊伍中。”李先誠介紹,“我行已為芭蕉箐蜜蜂文化產業園項目注入流動資金200萬元,支持其不斷發展。”
如今,“企業找市場,合作社建基地,貧困戶入股份”已成為羅平縣成熟的產業支農模式。羅平當地通過在村(居)委會成立養蜂合作社,以合作社為單位建立蜜蜂養殖基地,每戶貧困戶還可以免費領取5箱優質中華蜜蜂,作為加入合作社和養殖基地入股的股份。貧困戶養殖蜜蜂所生產的蜂蜜,由蜂企收購,蜂企業與合作社、貧困戶三方簽訂收購協議。蜂企實行市場保護價收購,實現貧困戶收益有保障。
“不僅如此,我們還推出了‘一窩蜂CSA’蜂蜜托管直銷模式。客戶花3600元就可以認領一個蜂箱,我們每年至少提供客戶12公斤的蜂蜜。由此一方面滿足群眾吃得好、吃得健康的消費訴求,一方面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貢獻力量。”蜜蜂文化園里的運營商——羅平縣芭蕉箐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翁建雄向記者介紹道。
“我們了解到,芭蕉箐的蜜蜂文化產業園區的建設還需建設資金500萬元左右,我行還將持續關注該公司項目建設的近況,適時進駐,支持該公司不斷發展。”李先誠說。
回歸支農本源 堅定轉型路
資源型產業占主導地位,曲靖市富源縣可謂極具代表性。過去,挖煤賣煤帶來的可觀收益,但煤炭“黃金十年”結束之后,富源人率先開始轉型,富源縣農信聯社也開啟了轉型之路。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富源縣聯社理事長鄧長平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回歸農信服務‘三農’的本源。”據鄧長平介紹,該聯社堅持以全面建設信用鄉鎮為抓手,在重構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同時,重振農村業務市場。還將精準扶貧與支農支小相結合,扭轉了存量風險大、涉煤貸款集中、社會信譽差、業務停滯不前的被動局面。
富源縣聯社一方面制定創建標準和實施方案,按照“信息采集、等級評定、額度授信、貸款發放”同步進行的模式,信息采集后及時召開評定會議,公示評定結果,統一發放貸款證。另一方面,堅持“三認一建檔”的工作思路扎實推進信用鄉鎮創建工作,通過認人、認門、認風險和建立農戶經濟信息檔案,積極向農戶提供信貸政策咨詢服務,推介產業致富門路,向客戶送信息、送科技、送資金,以促進農民增收、信用社增效。
記者了解到,截至2017年12月末,富源縣下轄的9鎮1鄉、2個街道辦,161各村委會,18.75萬戶農戶中,現已創建7個信用鄉鎮,共計為15.69萬戶農戶采集了農戶經濟檔案,累計授信25.39億元,已用信23.97億元。2016年創建的十八連山信用鄉鎮農戶貸款戶數增加了1591戶,增幅63.72%;正在創建的大河、竹園信用鄉鎮農戶貸款戶數分別增加了908戶、720戶,增幅分別為46.04%、40.4%。截至2017年12月末,累計發放農戶小額信用貸款近1.4萬筆,金額7.3億元。
“此外,我們研究制定了《富源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農戶建房貸款業務實施細則(試行)》,以農戶建房貸款重振農村業務市場,撬動農戶信貸需求,貸款期限合理、基準利率發放,有效減輕農戶建房負擔,積極支持美麗宜居鄉村建設。”鄧長平對記者表示,截至2017年12月末,該聯社累放農村危房改造貸款1807筆,7858萬元;累放農戶建房貸款9922筆,金額近6.2億元;累放美麗宜居鄉村建設貸款143筆,金額56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