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飛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農業農村部聯合印發《關于加強金融服務農村改革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提出七方面19條舉措,著力解決農村金融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等問題。
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偉大征程中,金融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而銀行作為金融體系的關鍵一環,肩負著重要責任與使命。
糧食安全乃“國之大者”,銀行要把信貸資源向糧食主產區、產糧大縣傾斜。在種植端,支持農戶引入先進技術和優質農資;在收儲端,確保收購資金“錢等糧”,讓農民“糧出手、錢到手”。高標準農田和農田水利項目周期長、回報慢,銀行應匹配中長期貸款,靈活設置還款節奏,夯實農業基礎設施。同時,加大對種業科研、智慧農機、農業科技的信用貸款投放,為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蓄勢賦能。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銀行須保持力度不減、鏈條不斷。對于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持續注入產業信貸活水,幫助搬遷群眾穩得住、能致富;對于幫扶車間,優化聯農帶農模式,擴大生產、增加崗位,并動態監測脫貧人口小額信貸質量,確保“貸得出、用得好、還得上”。
深耕鄉村富民產業,銀行要聚焦“土特產”全鏈條,創新專屬產品和融資模式,貫通種養、加工、銷售各環節。推廣“一鏈一策”,為縣域重點產業鏈量身定制方案;支持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綠色農業等新業態,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讓農民共享金融紅利。
基礎設施是鄉村振興的“硬支撐”,銀行可通過投貸聯動、銀團貸款等多元方式,為農村公路、倉儲保鮮、冷鏈物流提供資金;推出專項信貸,助力農村“廁所革命”、污水治理等人居環境整治工程;在縣域城鄉融合和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精準滿足新市民金融需求,為鄉村建設添磚加瓦。
賦能鄉村治理,銀行要挖掘“農文旅”潛力,探索景區經營權抵質押新模式;借力金融科技,深化鄉村振興示范工程,提升農村數字普惠水平;完善信用體系,優化助農取款、移動支付等基礎服務,讓金融觸達“最后一公里”。
機制建設方面,銀行要主動參與農村產權流轉,盤活資源資產,探索農業設施、畜禽活體抵押融資;結合自身定位,優化信貸配置、強化授信管理,提升服務效率與質量。
政策落地離不開協同保障。銀行要發行鄉村振興專項金融債,擴大資金投放;與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合作,發揮增信作用,降低融資門檻;同步做好宣傳、監測和評估,及時總結經驗,持續優化舉措,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金融動能。
17:34 | 《農村金融時報》簡介 |
14:26 | 農行玉溪分行年內投放二手房貸款... |
14:24 | 農發行新干縣支行鋪就鄉村振興“... |
14:20 | 農發行峨眉山市支行支持和美鄉村... |
14:19 | 農發行桂林臨桂支行貸款余額突破... |
14:14 | 農發行鶴峰縣支行首次“嘗鮮”糧... |
14:14 | 湖北沙洋農商銀行創新推出“好企... |
14:13 | 河南鎮平農商銀行提升小微企業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