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耿文
當前,小微企業數量龐大,遍布各行各業,在帶動就業、改善民生、激發市場活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但在傳統金融體系中,這類企業普遍存在輕資產、缺抵押、信息不透明等問題,導致在融資過程中,出現金融機構“想貸不敢貸”“能貸不愿貸”的局面,融資供需間始終隔著一層無形障礙。
如今,隨著金融支持力度持續加碼,這一局面正悄然發生改變。
從央行定向降準釋放精準流動性到商業銀行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從“首貸續貸”一體化服務到數字化信貸工具廣泛應用,一系列政策組合拳打破傳統融資模式的桎梏。
截至今年5月末,普惠小微貸款余額達34.42萬億元,同比增長11.6%。這組亮眼數據的背后,是金融活水對小微企業的精準滴灌,更是我國經濟韌性與活力的生動注腳。這也意味著,我國小微企業融資渠道得以暢通,發展活力被激發,逐漸成為金融創新的重要受益者,并迎來更好的發展機遇。
當然,我們也應清醒看到,小微企業融資環境仍有較大改善空間。如部分初創期科技型企業,因缺乏傳統抵押物,仍面臨融資難題。特別是在部分縣域和農村地區,金融服務的覆蓋面與精準度還有提升余地。
這些問題的背后,既有企業自身信用體系不完善的因素,也有金融機構風險定價能力待加強的原因,更需政策持續優化“敢貸、愿貸、能貸、會貸”長效機制。
進一步激活小微企業發展潛能,金融機構還需在“精準”與“創新”上下更大功夫。
一方面,要依托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構建更全面的企業信用畫像,讓金融機構更清晰識別企業真實經營狀況,破解“信息不對稱”難題。另一方面,需推動金融產品與企業需求深度匹配,如,針對科技型企業的“知識產權質押貸”、針對農業企業的“氣象指數保險+貸款”模式等,讓金融服務從“有”向“更好”轉變。
同時,相關部門應持續完善風險分擔機制,通過財政貼息、擔保補貼、風險補償等方式,消除金融機構后顧之憂,形成“企業敢闖、銀行敢貸、政府敢擔”的良性循環。當然,眾多小微企業也應加強自身建設,規范財務管理,提高信用水平,增強自身融資能力。
金融助力小微企業發展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各方持續關注和努力。隨著金融支持精準性不斷提升、政策環境持續優化,廣大小微企業必將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走得更穩更遠,為我國經濟行穩致遠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17:34 | 《農村金融時報》簡介 |
14:26 | 農行玉溪分行年內投放二手房貸款... |
14:24 | 農發行新干縣支行鋪就鄉村振興“... |
14:20 | 農發行峨眉山市支行支持和美鄉村... |
14:19 | 農發行桂林臨桂支行貸款余額突破... |
14:14 | 農發行鶴峰縣支行首次“嘗鮮”糧... |
14:14 | 湖北沙洋農商銀行創新推出“好企... |
14:13 | 河南鎮平農商銀行提升小微企業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