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曹沛原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
綠色金融是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隨著“雙碳”目標的提出,我國綠色金融發展正在加速駛入“快車道”,取得顯著成效,尤其是在綠色信貸和綠色債券領域。截至2022年9月末,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20.9萬億元,同比增長41.4%;綠色債券存量規模逾1.26萬億元。
持續發揮大行引領作用
隨著銀行業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加快綠色金融產品創新步伐,越來越多金融資源將配置到低碳轉型、綠色發展領域。
記者梳理三季報發現,截至9月末,工農中建四大行綠色貸款余額穩居萬億元以上。緊隨其后的是交通銀行和郵儲銀行,以及興業銀行、中信銀行等股份制銀行,綠色貸款余額均在千億元級別。
毋庸置疑,國有大行在綠色金融領域有著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郵儲銀行副行長姚紅曾發表演講稱:“大力發展綠色金融,既是商業銀行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雙碳’目標的責任擔當,也是抓住政策與市場機遇、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比如,工商銀行將綠色金融要求融入發展戰略、公司治理、政策制度、業務流程及風險管理等各方面,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綠色金融發展體系。
工商銀行相關負責人介紹,如在戰略推進方面,工行于2015年率先發布綠色信貸發展戰略,將推進綠色信貸建設納入全行長期發展規劃。在政策體系方面,工行立足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大趨勢,將綠色金融貫穿于金融服務各環節,在投融資政策中突出“綠色”導向,并結合我國以煤為主的基本國情,前瞻調整投融資布局,合理配置信貸資源。其中在行業維度方面,將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節能環保等綠色產業定位為重點支持行業,配套經濟資本占用、授權、定價、規模等差異化政策;在客戶維度方面,將企業技術、環保、能耗等指標嵌入重點行業客戶及項目的選擇標準,穩步有序推進投融資綠色低碳轉型。
據了解,工行首批開展了碳中和債、可持續發展掛鉤債等綠色產品試點,并發行了境內首期100億元綠色金融債券,這也成為我國作出碳達峰碳中和承諾以來,全國性商業銀行境內發行的首只綠色金融債券。
中小銀行探索差異化發展路徑
除國有大行外,中小銀行也立足自身發展實際,找準差異化發展路徑支持綠色產業及傳統行業轉型升級,積蓄更多發展勢能。
作為地方金融主力軍的廣州農商銀行在綠色金融領域頗有建樹。數據顯示,截至11月末,該行綠色貸款規模達335億元,較年初增長65%,為粵港澳大灣區綠色產業提供融資支持。
今年以來,廣州農商銀行持續優化組織架構,設立了綠色專營管理部門并成功升格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花都分行。同時,加強綠色金融產品創新,推出綠色企業專屬融資產品“金米綠企貸”,有效覆蓋綠色企業日常經營、項目建設、裝備購置等多種融資需求。
不僅如此,該行還針對部分綠色企業抵押物缺失的特性,創新推出“碳排放權抵押貸”“鄉村振興林易貸”等創新產品,以碳排放權、林權收費權為抵質押物,破解企業的融資約束,提升金融服務能力。
12月11日,吉林銀行金融研究中心總經理研究員張光華在全國地方金融二十六次論壇(2022)年會上表示:“今年8月份,吉林銀行簽署聯合國負責任銀行原則,立足綠色金融發展方向,將發展支持綠色金融作為全行的戰略重點,通過組建綠色金融團隊,創新綠色金融產品體系,布局綠色金融重點領域等方式建立了吉林銀行綠色金融戰略體系。同時,該行也制訂了綠色金融行動方案,從公司治理、組織架構、政策制度、流程體系、產品創新、內控管理等多方面完善綠色金融體系建設。”
近年來,各銀行機構不斷加強頂層設計,將綠色金融納入全行發展轉型的戰略規劃,豐富綠色金融產品供給,圍繞自身定位推動綠色金融業務快速發展。
盡管當前綠色金融理念逐年深入、產品也不斷豐富,但服務“雙碳”目標,銀行機構仍重任在肩。
人民銀行副行長宣昌能在第四屆外灘金融峰會上表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堅持穩中求進、先立后破,統籌好當前與長遠,妥善處理能源轉型、經濟發展、民生保障之間的關系。金融機構應持續提高對綠色低碳經濟活動的識別能力,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相關金融風險,避免簡單機械的‘去煤化’和‘運動式’減碳,助力綠色低碳發展行穩致遠。”
14:31 | 農發行浙江舟山市分行獲批1.9億... |
13:41 | 農發行昆明市東川區支行 再投470... |
14:35 | 農發行廣東東莞市分行發放糧油購... |
14:35 | 農發行江西吉安縣支行助推企業秋... |
14:35 | 農發行江西省分行支持農產品流通... |
14:26 | 農發行廣西隆安縣支行持續發力“... |
14:25 | 浙江海寧農商銀行加大涉農信貸支... |
14:25 | 山西孝義農商銀行扎實做好各項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