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曹沛原
綠色金融是近年來金融行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大重心。
在2022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以“開放融合、綠色未來”為主題的金融服務專題展備受矚目,綠色金融作為各大金融機構的重要版塊得到集中展現。
其間,建設銀行、郵儲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等多家銀行展示了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多項創新項目和品種,并在展會上著力宣傳金融對污染防治、節能環保、生態農業等各個領域的有力支持,以實際行動服務國家綠色發展理念、生態文明建設和雙碳目標實現。
顯而易見,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正積極探索綠色金融創新之路。本次服貿會的成果展示也是綠色金融發展的精彩節點。
十年來,隨著綠色金融政策體系不斷完善,目前,我國已初步形成綠色貸款、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綠色信托、碳金融產品等多層次綠色金融產品和市場體系。
央行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19.55萬億元,同比增長40.4%,比上年末高7.4個百分點,高于各項貸款增速29.6個百分點,上半年增加3.53萬億元。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間接碳減排效益項目的貸款分別為8萬億元和4.93萬億元,合計占綠色貸款的66.2%。
時間回到2012年,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明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四梁八柱”,首次提出“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總體目標,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加大綠色信貸投放力度。
談到此處,人們不免問,何為綠色金融?
2016年,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等七部委聯合印發《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指出,綠色金融是指為支持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的經濟活動,即對環保、節能、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筑等領域的項目投融資、項目運營、風險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務。
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并把“發展綠色金融”作為推進綠色發展的路徑之一。
一系列政策舉措的出臺,為銀行業發展綠色金融指明了“新方向”。
至此,“綠色金融”的種子也在全國各個區域,尤其是鄉鎮農村生根發芽。
回顧這些年“綠色金融”發展之路,幾乎所有銀行都在不斷加大對綠色信貸的投入,加強環境和社會風險管理。
記者梳理發現,目前,一些銀行將綠色金融業務發展上升到戰略層面,不斷加大對經濟綠色轉型發展的支持力度。
在綠色金融領域,興業銀行可謂是先行者。作為國內首家“赤道銀行”,興業銀行十多年植“綠”不輟,率先將可持續發展提升到企業戰略和公司治理層面,并將綠色金融作為集團戰略核心業務,逐步構建起集團化、多層次、綜合性的綠色金融產品與服務體系。
“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
近年來,碳減排量也可變“資產”了,這在森林覆蓋率分別達78.73%和78.89%的福建三明和南平,并不是件稀罕事。
去年5月18日,三明市頒發全國首張林業碳票,把碳減排量變成可交易、可收儲、可貸款的“真金白銀”。福建金森碳匯科技有限公司以收購的18294噸碳減排量作為質押,獲得興業銀行三明分行500萬元授信貸款,這也是全國首單林業碳票授信貸款。
隨后,各地金融業因地制宜,結合本區域優質綠色自然資源,碳匯市場已延伸至海洋、光伏等多個領域和產業,“海洋碳匯貸”將大自然的“藍與綠”和諧交融,最近,興業銀行廣州分行成功為穗開九州(廣東)光伏電力有限公司發放廣東省首筆“碳減排掛鉤”光伏項目貸款。金融業在更多碳匯模式開發與創新上取得突破。
隨著國家“雙碳”目標的穩步推進,金融機構紛紛行動。其中,不乏農村中小銀行逐綠前行。
浙江湖州踐行“兩山理論”,早在2017年,與衢州成為首批國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后,兩地農商銀行便通過不斷探索實踐,逐步形成一些有特色、可借鑒的經驗和范本。
如德清農商銀行積極探索“零碳”系列貸款產品,圍繞國家生態環保規劃和支持節能減排總體目標,以“信用+環保”實現合作共贏。
安吉農商銀行則是緊扣“30·60”目標,去年,在湖州銀保監分局指導下,發布全國首個地方法人銀行“碳中和”銀行建設規劃圖,轄內天荒坪綠色支行建成全國地方法人銀行首家“碳中和”試點支行。
而國有大行實施舉措更是立竿見影,如工商銀行圍繞“雙碳”目標制定《中國工商銀行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方案(試行)》,農業銀行制定《中國農業銀行綠色金融發展規劃(2021—2025年)》等。幾大商業銀行均迅速成立由董事長掛帥的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形成綠色金融委員會統籌領導、各部門協同分工、全員參與的綠色金融推進體系。
在創新綠色信貸產品方面,工商銀行運用數字信用憑據等創新金融工具,加大對清潔能源、污染治理、資源循環利用等綠色領域產業鏈的資金供給。農業銀行面向不同場景推出“生態修復貸”“綠色金融制造貸”“美麗鄉村貸”“排污權質押貸”等綠色信貸產品。建設銀行推出“綠色智造貸”,向綠色智造相關企業提供優惠信貸支持。
記者梳理近期多家銀行半年報披露的數據顯示,在國有大行方面,截至今年上半年,建設銀行綠色貸款余額比上年末增加4501.89億元,增幅22.93%;農業銀行綠色信貸余額23743億元,較上年末增長20%;郵儲銀行綠色貸款余額4336.71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6.49%;交通銀行綠色貸款余額5741.37億元,較上年末增長20.42%。
股份制銀行也不甘落后,截至今年上半年,光大銀行綠色貸款規模1577.23億元,比上年末增加331.31億元,增幅26.59%;興業銀行綠色貸款余額5415.84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9.31%。
數據喜人的背后,是十年來層層遞進、清晰明確的頂層設計為發展綠色金融“護航”,及整個行業為此不輟耕耘所付出的努力。
回眸2012年,自原銀監會印發《綠色信貸指引》開始,這十年,我國綠色金融體系經歷從無到有、從慢到快、由表及里的發展過程。
2016年,我國開始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目前已成為全球首個建立比較完善綠色金融政策體系的經濟體;碳達峰、碳中和的“30·60”目標提出后,央行等部門進一步推動綠色金融體系建設,積極構建綠色金融標準等五大支柱。
展望未來,綠色發展如火如荼,綠色金融方興未艾。
責任編輯:李美麗
11:17 | 農發行江西省分行助力石城美麗鄉... |
16:57 | 農發行四川廣安市分行:開展柜面... |
14:53 | 建行云南鎮雄縣支行開展陽光學子... |
16:23 | 農發行常州市分行:金融活水潤澤... |
15:56 | 守護幸福“夕陽紅”!農發行四川... |
12:14 | 農發行四川武勝縣支行開展征信宣... |
12:10 | 農發行云南彌勒市支行投放1000萬... |
11:56 | 農發行四川樂山市分行金融活水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