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田耿文 黃力輝
“五谷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糧食安全關乎民生大計、國家發展之根本。我國高度重視糧食和農業生產,始終把解決好吃飯問題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
“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穩定,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愈加夯實。”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鄧小剛指出,十年來,我國糧食產能穩定提升,產量連續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做到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圖為農發行黑龍江省分行金融支持下的秋糧收購場景。
十年來,除了政府相關部門強化政策扶持,加大工作支持力度,我國銀行保險業也不斷強化支農扶農舉措,通過加大信貸投放向“三農”領域傾斜力度、推動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等,助力糧食產能不斷鞏固提升,為保障糧食安全提供信貸支持和金融服務支撐。
加強頂層設計
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為確保糧食安全,我國不斷優化頂層設計,強化農業支持保護政策,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得以不斷健全和完善。
“食為政首,谷為民命。”我國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讓“農民錢袋”鼓起來,讓“國家糧袋”更安全。
為切實保障種糧農民利益,2012年,我國提高種糧直補水平;落實農資綜合補貼動態調整機制,適時增加補貼;加大良種補貼力度。一年后,落實種糧直補和良種補貼政策,擴大農機具購置補貼規模,完善農資綜合補貼動態調整機制。到了2016年,全面推行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整合“三項補貼”(自2003年開始實施的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減輕種糧農民負擔,穩定農民種糧積極性。
今年5月,中央財政下達資金100億元,這是在此前已對實際種糧農民發放一次性補貼200億元的基礎上,再次向實際種糧農民發放一次性農資補貼,支持夏收和秋播生產。
記者了解到,當前在東北地區推行的玉米、稻谷生產者補貼制度也是保障種糧農民收益的有效措施。比如,對于輪作休耕農戶給予每畝500至800元補貼,在恢復與改善耕地質量基礎上,極大提升農戶種糧積極性。
與此同時,近年來國家持續發揮政策托底作用,繼續在部分主產區實行小麥和稻谷最低收購價政策,小麥、早秈稻、中晚秈稻、粳稻最低收購價格水平全面提高。
我國還推動三大主糧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現主產省產糧大縣全覆蓋。通過價格支持穩預期、收入補貼保成本、保險擴面降風險,經營服務增收益,讓農民種糧能獲利并多得利。
在保障種糧農民利益的同時,我國還著力提升糧食收儲和供應保障能力,2013年,國家糧食局提出實施“糧安工程”,即糧食收儲供應安全保障工程。這是國家糧食安全和有效供給的重要保證。
“糧安工程”實施以來,我國糧食流通能力建設得到明顯加強,糧食倉儲、供應能力全面提升,促進農民增收、保障糧食市場供給。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出,我國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強化耕地數量保護和質量提升,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規范耕地占補平衡,嚴禁占優補劣、占水田補旱地。以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為重點,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
在耕地建設保護方面,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出臺一系列“長牙齒”的硬措施,彰顯我國保護耕地促進糧食安全的堅定決心和戰略定力。
金融政策的持續發力也為糧食安全奠定了基礎。
人民銀行印發的《關于做好2022年金融支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提到,要全力做好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金融服務;銀保監會發布《關于2022年銀行業保險業服務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通知》也明確要求,優先保障糧食安全和鄉村產業金融投入。優先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向產糧大縣傾斜配置信貸資源。
一系列強有力政策措施的出臺和落地實施,構筑起糧食安全的堅實屏障。
金融發力
為糧食安全保駕護航
十年來,我國銀行保險業始終扮演著“助推器”的角色,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重大戰略實施過程中貢獻重要力量,并收獲累累碩果。截至去年末,我國銀行業涉農貸款余額為43.21萬億元。
這其中,農發行把服務國家糧食安全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充分發揮“當先導、補短板、逆周期”職能優勢,支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為我國糧食安全保駕護航。
聚焦高標準農田建設,“十三五”期間,農發行全行深入開展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攻堅戰,累計投放高標準農田建設、中低產田改造、土地綜合整治等農地提質增效類貸款1872億元,取得較好成效。
據農發行黨委副書記、行長湛東升介紹,農發行圍繞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全面提升,大力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中低產田改造、東北黑土地保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等重點領域,通過金融服務加快提升耕地基礎地力;緊盯國家2021、2022年年均新增建設1億畝高標準農田的目標任務,大力支持耕地建設,破解土地資源約束,增加耕地產出;2021年農發行累計發放農地貸款1448億元,貸款增速78%,投放力度再創歷史新高。
聚焦種業振興行動,農發行采取加大政策傾斜力度、強化與主管部門合作和強化金融服務創新等多項舉措,以金融活水灌溉種業根基。
大力支持龍頭種子企業,支持種業創新平臺和基地建設,積極探索種業模式創新。先后落地“南繁硅谷”、甘肅國家級玉米種子基地、成都天府國家級現代種業園等一批重大工程項目。
數據顯示,“十三五”時期,農發行累計投放糧食生產方面貸款2824億元。此外,農發行還配合財政部發起設立并增資現代種業發展基金,規模達25億元,為助力糧食穩產高產、種業振興作出努力。
在推動金融服務模式創新方面,農發行結合各地區資源稟賦,因地制宜探索和推廣高標準農田建設投融資創新,運用“產業+”“供應鏈+”等模式,通過政策性信貸資金杠桿,將上下游相關企業產業串聯起來,實現對糧食產業鏈全流程、全鏈條、全方位金融支持,有效緩解融資困境,確保項目暢通。
湛東升此前表示,農發行作為農業政策性銀行,將服務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作為重中之重,去年累計投放貸款2.34萬億元,其中,涉及糧食和重要農產品貸款7500億元。
今年6月,農發行出臺30條措施全力服務穩住經濟大盤,在涉及糧食安全方面,要求全力服務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大力支持夏糧收購,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助力種業振興,為“米袋子”“菜籃子”等重要農產品提供全流程金融服務。
除了政策性銀行,其他國有大行和農商銀行等金融機構也紛紛加大對糧食安全領域的信貸支持力度。
隨著我國糧食安全、鄉村振興戰略相繼提出,我國保險業亦踴躍投身其中,農業保險尤其是政策性保險隨之成為推進糧食安全、助力鄉村振興的有力工具。
從近十年我國農業保險發展情況來看,農險保費規模實現快速擴充,在保障糧食安全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數據顯示,農業保險原保費收入已從2012年末的241億元,增長至2021年末的976億元,增幅超過3倍。同時,中央財政不斷加大支持力度,2021年,中央財政撥付農險保費補貼達333.45億元,較2015年增長近1.3倍。
另外,玉米、水稻完全成本保險的推行,在使農戶利益得到更大保障的同時,糧食生產安全進一步鞏固,成為守好守牢糧食安全底線的抓手。
實施“兩藏”戰略
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
在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樺川縣蘇家店鎮新勝村6100畝高標準農田里,全部采用壟上四行精播、大壟雙行精播等高效技術種植,實現“耕、種、防、收”全部使用大馬力機械作業的高科技集約化經營。
據了解,這片土地全程交由北大荒農服集團托管。作為我國最大的優質大豆生產和供給基地,黑龍江當前正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
為支持北大荒集團在服務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產業發展等重點領域發揮“主戰場”和“排頭兵”作用,農發行黑龍江省分行成立北大荒集團服務專班,僅用2個工作日就完成北大荒集團在全省范圍內整體授信300億元。
“提升大豆品質和單產,關鍵在土地和科技。”據北大荒農墾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集團依托農業科技,通過良田、良種、良機、良法相結合,實現大豆種植標準化、規模化、機械化。各農場主要采用“大壟密”栽培技術模式,全程標準化管理,綜合運用秸稈還田、秋起大壟、立體分層定量施肥、優質良種、精量播種、航化作業、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節糧減損等技術,實現大豆生產高產、優質、高效。
“我們大豆平均畝產比普通地塊要高50斤至100斤,可達到400余斤,部分墾區甚至創造500斤以上高產高效典型。”這位負責人說。
這僅僅是我國高標準農田建設成效和金融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的一個案例。在我國廣袤大地上,高標準農田建設如火如荼,農民在更多良田上實現增收致富。
2012年10月,國土資源部要求加快建設500個高標準基本農田示范縣。十年來,我國高度重視高標準農田建設,積極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強調要突出抓好耕地保護和地力提升,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真正實現農作物旱澇保收、高產穩產。
在去年8月國務院批復實施的《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中提到,到2025年建成10.75億畝高標準農田,同時改造提升1.05億畝高標準農田,以此穩定確保1.1萬億斤以上的糧食產能。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也明確提出要“全面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階段性任務”。
通過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發展高效節水灌溉,持續改善農田基礎設施,到目前,我國已形成一批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一季千斤、兩季噸糧”優質良田,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升。
數據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累計建成9億畝高標準農田。根據規劃,今年,我國將新建1億畝高標準農田。到年底時,我國將形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的規模,以此穩定保障1萬億斤以上糧食產能。
種業是糧食之基。種業振興發展同樣對糧食生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十年來,我國以品種選育為重點的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培育推廣一批高產優質、多抗廣適的突破性新品種,糧食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三大國家級育制種基地和216個制種大縣、區域性良繁基地加快建設,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過95%,切實做到“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
另外,糧食生產服務社會化和生產機械化持續推進,也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介紹,十年來,我國農業生產通過服務社會化和生產機械化,不斷提高糧食經營效率,糧食生產成本逐步降低,糧食生產統防統治、代耕代種、代收代儲不斷推進,農機裝備對糧食增產貢獻率顯著提高。
記者獲悉,當前,我國小麥、玉米、水稻三大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分別超過97%、90%和85%,糧食生產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
數據顯示,十年間,中國農業科技對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撐引領能力顯著提升,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由2012年的53.5%提高到2020年的60.7%。專家預測,今后還將逐年提升,到2025年將升至64%。
總體上看,盡管目前我國口糧是安全的,但受諸多因素制約,糧食安全面臨的風險挑戰依然存在,仍需進一步做好糧食安全的各項保障工作。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優化布局,穩口糧、穩玉米、擴大豆、擴油料,保證糧食年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責任編輯:李美麗
11:17 | 農發行江西省分行助力石城美麗鄉... |
16:57 | 農發行四川廣安市分行:開展柜面... |
14:53 | 建行云南鎮雄縣支行開展陽光學子... |
16:23 | 農發行常州市分行:金融活水潤澤... |
15:56 | 守護幸福“夕陽紅”!農發行四川... |
12:14 | 農發行四川武勝縣支行開展征信宣... |
12:10 | 農發行云南彌勒市支行投放1000萬... |
11:56 | 農發行四川樂山市分行金融活水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