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余連斌
晨露未晞,云南文山市德厚鎮湖海村的紅薯種植基地里已是一派忙碌,在這里,楚光品和妻子正領著村民給薯苗松土。
“農業銀行文山分行那30萬元貸款太及時了,還給了優惠利率,不然哪敢一下子把地擴到800畝。”直起身時,楚光品的妻子望著連片的薯田,高興地向《農村金融時報》記者說道。
文山市德厚鎮位于北回歸線上的“黃金種植帶”,這里晝夜溫差大,富硒紅土肥沃透氣,種出來的紅薯自帶清甜。可前些年,湖海村的紅薯種植總無法突破“小打小鬧”的瓶頸:各家種植品種不一,管理全憑老經驗,導致紅薯要么賣不上價,要么堆在院里爛掉。
楚光品告訴記者,自己當時還是村黨總支書記,就和妻子先拿20畝地試種,跑農技站找改良品種,跟著技術員學科學管護,一季下來收成比傳統種植高出了三成。
從此,楚光品夫妻倆成了村里的“領頭雁”。可真要改“試驗田”為規模化種植,難題接踵而至。“租地要花錢,買優質種苗要花錢,雇人翻地、搭灌溉設施更要花錢。”楚光品回憶,當把種植面積擴大到800畝時,眼看要到施肥育苗的關鍵期,前期投入卻已掏空了積蓄。
正在發愁時,農行文山分行的客戶經理找上門來。“他們知道我夫妻倆多年帶頭試種,給村民傳技術,就特事特辦,用優惠利率放了30萬元農戶貸。”楚光品至今記得,“從申請到放款就3天,利息還比普通貸款優惠不少,農行是真把咱莊稼人的事放在了心上。”
貸款到賬那天,楚光品的妻子立刻帶著村民拉回5噸有機肥,又添置了滴灌設備。坡地第一次鋪上了整齊的地膜,插上了統一培育的種苗。
有了農行的資金托底,楚光品夫妻倆依靠富硒紅土的特性,摸索出了“深溝起壟”的方法,壟高抬到30公分,避開雨季積水;又試出了“錯峰種植”的巧招,分三批栽種,從初秋到深冬都有收成。
那年,村里跟著擴種紅薯的就有15戶。楚光品夫妻倆幫著統一采購種苗、聯系收購商,農行文山分行的客戶經理也常來田間地頭,給新增種植戶講解貸款政策。去年秋收,楚光品家的800畝紅薯畝產達3000斤,比傳統種植增產近四成,賣價也高了五成;全村紅薯種植面積更是從原來的1000余畝,一下子擴大到3000多畝,讓村子成了小有名氣的“紅薯村”。
“近年來,我行在支持當地農村特色產業發展中,采取了一系列精準有效的措施。”農行文山分行黨委書記、行長陳柳瀅向《農村金融時報》記者表示,一方面,針對當地三七、生姜、魔芋等特色農產品,創新推出“三七貸”“生姜貸”“魔芋貸”等專屬信貸產品,精準對接農業產業鏈各環節的金融需求,為特色產業種植、加工、銷售等全流程提供資金支持。另一方面,深入特色產業集中的田間地頭,實地了解農戶和相關企業的經營狀況與實際需求,量身定制金融服務方案,確保信貸資源精準投向特色產業。
在這片富硒紅土地上,還有很多像楚光品夫妻倆這樣的帶頭人,正帶領鄉親們把“土疙瘩”種成“金寶貝”。
(通訊員鄭澤明對本文亦有貢獻)
17:34 | 《農村金融時報》簡介 |
14:26 | 農行玉溪分行年內投放二手房貸款... |
14:24 | 農發行新干縣支行鋪就鄉村振興“... |
14:20 | 農發行峨眉山市支行支持和美鄉村... |
14:19 | 農發行桂林臨桂支行貸款余額突破... |
14:14 | 農發行鶴峰縣支行首次“嘗鮮”糧... |
14:14 | 湖北沙洋農商銀行創新推出“好企... |
14:13 | 河南鎮平農商銀行提升小微企業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