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TM機取款、在網上“買買買”、用手機支付結賬……生活在城市的我們,已經把這些視為理所當然。然而,在一些偏遠的農村地區,還有很多人身邊沒有銀行,也用不了手機支付。對于他們,網上金融和銀行網點一樣,是一個有距離的詞匯。
不過這種情況正在逐漸改變。互聯網技術日漸普及,讓農村人口隨時隨地享受金融服務成為可能。
全國范圍的農信社、農商銀行已經開始積極嘗試使用各種新技術推動普惠金融發展,把技術作為物理網點的延伸,將金融服務輸送到每一個遙遠的角落,以解決農村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的歷史性難題。
如今,在很多鄉村中,移動金融服務正得到前所未有的普及。很多過去要趕很遠的路、費很多時間才能完成的工作,也因此“一點就通”,農民真正可以享受到高效、便捷、價格合理的金融產品。
結賬方便了
“一共20元。”“微信還是支付寶?”“都行,都掃這個碼。”一位顧客結賬時,老板指著柜臺上擺的一個二維碼臺卡,顧客掏出手機,掃碼,完成交易。如今,在偏遠山村的小店中,用手機付款已是司空見慣了。
倪超是安徽懷遠縣農村一家藥店的老板,今年,他的店里進了個“新貨”:一個“金農信e付”收款碼。自從有了這個二維碼,用手機支付的村民越來越多,現在,顧客來買藥,他都會主動推薦對方使用手機掃碼支付。
這個小小的“金農信e付”二維碼出自安徽省聯社。“金農信e付”并不僅僅是一個二維碼,而是一個聚合支付產品。商戶入駐后,系統生成專屬二維碼,客戶使用手機銀行、支付寶、微信等渠道掃碼支付,也可由商戶掃客戶支付碼完成支付,徹底規避現金交易帶來的不便和風險。
以往,手機支付多出現在城市中,但農村地區對于手機支付一樣有著巨大需求。特別是農村地區金融網點較少,取款相對不便。同時,農民的金融知識匱乏,假幣識別能力較差。而手機支付能減少現金使用,給農村居民送去便利。然而,在農村推廣移動支付也有著阻礙:交易場景少、潛在客戶不認可。
為此,安徽全省83家農商銀行發動員工,以掃街式的營銷向門店商戶進行產品推廣。很多商戶老板年紀大了,以前并未用過手機支付,銀行員工不厭其煩地上門教授使用方法,做到不僅“戶戶有開通”,而且“戶戶能使用”。通過大力營銷以及過硬的服務質量,“金農信e付”獲得了商家和消費者的認可。
“之前對自己沒信心,還擔心安全問題,一直沒有學用手機收款,為此每天會少賣好幾碗涼粉。”在休寧縣,65歲的小商戶寧阿婆說,農商銀行的員工多次上門,耐心幫助她開通了“信e付”,并手把手教會她使用方法。如今,寧阿婆已經學會了如何用手機收付款、查賬、對賬。手機支付不僅算賬方便,而且還不用擔心收到假幣,寧阿婆非常滿意。
滿意的不僅是倪超和寧阿婆。“金農信e付”6月18日上線后的不到兩個月里,已經獲得了大規模的推廣和應用。不論是在城區的大型商超、早餐店,還是農村地區的小門臉,隨處可見“金農信e付”的身影。“金農信e付”得到了市場的廣泛認可,業務發展呈爆發式增長。
安徽省聯社相關負責人表示,“金農信e付”的推出可以進一步改善全省城鄉支付結算環境,不斷推進全省農商銀行普惠金融服務進程,并為打造一站式電子銀行業務生態圈、推進主營業務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數據顯示,截至8月8日,安徽全省83家農商銀行已發展商戶數超46萬戶、累計交易筆數近700萬筆、交易金額超過了10億元。安徽省聯社電子銀行部總經理王波直言:“過去,我們的現價收單被支付寶搶占了,‘金農信e付’讓我們重新奪回了這個市場。”在智能手機普及的今天,類似于“金農信e付”類的移動支付產品不僅成為普惠金融建設的重要補充,也成為拉動農商銀行市場份額的重要增長點,實現消費者與銀行的雙贏。
理財容易了
在農村金融機構工作的人都很喜歡這句話:“農村金融是一片藍海。”這一點在手機銀行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末,我國農村地區手機銀行開通數累計3.73億戶,較上年凈增0.97億戶,增長35.14%,發生手機支付業務筆數50.86億筆,金額23.40萬億元,分別增長61.51%、71.05%,手機銀行的開通數、交易量都在持續迅速增長。
的確,在應用商店里搜索“農商銀行”,動輒會跳出數以百計的搜索結果,每一個結果對應的都是一家農商銀行或者農信社開發的一款手機銀行產品。而現在,在手機銀行、互聯網金融的基礎上,不少農商行又推出了直銷銀行,為用戶提供一個理財投資新渠道。
“年紀大了,去銀行買理財不方便,兒女平時工作忙,也不愿意麻煩他們。不過孩子們最近教會我用手機買理財,坐著點一點就能選好,省事多了。”70歲的南京市民李奶奶拿著手機對記者講到,手機屏幕上顯示的正是紫金農商銀行的直銷銀行APP界面。
打開紫金農商銀行直銷銀行APP,最先看到“活期”“定期”“基金”幾個顯眼的圖標,下面還有數款產品和收益率的介紹,仔細觀察會發現不少產品都顯示“已售完”。點進詳情頁面中,則能看見起購金額、投資期限、風險等級等詳細介紹,界面左邊有浮動的在線客服的鏈接,如果有任何問題,隨時可以向客服進行在線咨詢。整體而言,直銷銀行更像是一個理財產品的自選超市,供貨商則是農商銀行。
“我們建設直銷銀行的初衷,就是為了把銀行‘放進口袋’,突破業務辦理的時間和空間限制,為用戶帶去便捷。”紫金農商銀行網絡金融部副總經理趙江介紹說,在銷售拓展中,有很多外地客戶希望能購買該行的理財產品,但由于沒有本行的銀行卡或者人在外地,十分不方便。直銷銀行有效地彌補了這個缺陷,突破了地域、網點、時間限制。打開獲客增收新渠道的一個重要途徑。“目前來看,我們的客戶中98%綁定了非我行的銀行卡。地域上來說,截至6月末,客戶中南京本地客源大概有20%左右,江蘇全省有60%,其他省份客戶占到40%上下。”
該行對于直銷銀行的規劃已經成為了現實:數據顯示,該行直銷銀行單日銷售額普遍在5000萬元至2億元之間,截至目前,2017年銷售額已達86億元,注冊客戶139萬人。從渠道來看,直銷銀行占全行理財額度的50%。
紫金農商銀行的雄心還不止于此:在APP中還有“車估值”“房估值”的貸款申請入口,以及“安全行車”、“五險一金”、“房產信息”等生活服務入口。“我行一直在探索生活場景服務,利用直銷銀行打造金融閉環,不僅讓客戶的資金沉淀在直銷銀行,也借此提升客戶粘性。使銀行不再是客戶要去的一個地方,而是一種隨時可得的服務。”趙江告訴記者。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已有幾十家農商銀行開通了直銷銀行業務。對此,趙江認為,農商銀行做直銷銀行必須注重品牌拓展和產品創新,加大場景融合力度,大力推進如人臉識別等新技術在產品中的應用,以提升客戶體驗,增加客戶黏性。
貸款變快了
說起申請貸款,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可能都是“麻煩”。的確,無論是準備材料還是資產評估,包括漫長的等待期,都讓貸款申請者心生厭倦,特別是等著貸款急用的人,更是對此深有體會。對于農民來說,要申請貸款則不僅僅是麻煩的問題,更很可能無法成功申請。如今,農信機構借助新技術,開始在互聯網小額貸款領域發力,用戶只需在手機上點一點,就能迅速拿到貸款。“貸款難”“貸款慢”的問題有望得到緩解。
郭陽就是這樣一位受惠于新技術的消費者。他是貴州安順市平壩區一家磚廠的老板,也是貴州農信互聯網貸款平臺“助農脫貧•黔農e貸”的簽約客戶。“到農信社掃描安裝簽約‘黔農e貸’后,在家用手機就可以隨貸隨還了。比如你一早忙用錢,前一分鐘在床上操作好,起床后洗個臉就可以出門去農信社取錢了,特別方便。”對于用互聯網貸款,郭陽用得得心應手。
幾個月前,郭陽簽約了“黔農e貸”,磚廠的周轉資金立刻方便了許多,因此他還教會了老爸使用“黔農e貸”。郭陽的父親經營著一輛磚混車,有時候客戶不能及時結賬,但車在跑,要加油,怎么辦?郭陽的父親就在“黔農e貸”上借個三五千元加油,等客戶結賬了再還回去。“有了‘黔農e貸’,就不用再為了這個事情為難了。”他高興地告訴記者。
郭陽和他父親口中的“黔農e貸”是貴州農信于今年5月推出的互聯網貸款金融服務平臺。作為互聯網平臺,“黔農e貸”的最大特點是7×24小時不間斷服務,而且無抵押、純信用、隨用隨貸,正適合郭陽這樣的小老板和個體商戶用于資金周轉。“黔農e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平臺的上線突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增強了普惠金融服務,提升了客戶“隨時、隨地、隨心”的用戶體驗,讓客戶足不出戶盡享貴州農信信貸服務。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所研究員杜曉山認為,相比傳統手段,用互聯網技術從事小貸業務對助推普惠金融有著重要意義。互聯網小貸能顯著降低各項成本,并且能更完善、全面地處理征信問題,提高風控水平。他指出,對于年輕人和能人、大戶來說,玩轉手機不是難題,這部分人能成為互聯網小貸產品的目標消費者,也是農信機構要努力爭取的客戶群。
和郭陽有著同樣感受的,還有浙江農信首席體驗官嚴建偉。就在“黔農e貸”發布后的幾個月,浙江農信也發布了自己的互聯網小貸產品“浙里貸”。發布會上,嚴建委演示了借款過程,在手機上點擊“申請”按鈕后不到一分鐘,就收到了5萬元貸款的到賬通知。他不禁感嘆:“好方便!”
記者注意到,近期不少農信機構都推出了類似的線上貸款產品,不需抵押擔保,甚至不需去銀行簽約,在手機上即可一鍵申請貸款,并迅速到賬。杜曉山認為,互聯網技術是未來普惠金融發展的重要方向,更是農信社以往的短板,農信社推出線上貸款產品,正是它們努力學習和跟進銀行業變革形勢的表現。
數據顯示,試運行期間,通過“黔農e貸”累借2369筆,累借金額1.30億元。其中,農戶1070筆,金額6535.06萬元,占比50.43%,數據證明,這類產品確實得到了市場認可。
“未來的借貸行為是‘金融+互聯網’,互聯網這塊還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內容。”在杜曉山看來,現在的互聯網小貸產品相對同質化,未來,小貸產品要衍生出更豐富的產品類別,并且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領域發力,比如通過和互聯網機構合作,學習理念和技術。
購物簡單了
“泰山核桃”、“臨朐柿餅”、“龍山小米”、“海陽地瓜面”……打開“智e購”的APP,一張張色彩鮮明、令人垂涎欲滴的食品宣傳圖率先映入眼簾,點進去就可以下單、購買,在家等著收貨。然而,這并不是京東或者淘寶這樣的大型電商平臺,而是由山東省聯社打造的“智e購”商城。
近年來,農商銀行掀起了“電商熱”。確實,在打通農村地區的購買和銷售上,農商銀行有著很大優勢,而其與農村的緊密聯系,更能確保農商銀行獲得高質量的農產品貨源在其電商平臺銷售。“智e購”商城就是其中的典范。
2017年5月,經過九個月的試運營后,“智e購”商城正式與山東百姓見面。在這里,不僅能買到各種新鮮的瓜果生鮮,也能買到各種日用品,甚至各種化肥、種子、農藥等農資產品,是一個功能完備的網絡大超市。
據介紹,山東省聯社與各農商銀行分工協作,將優質商戶引入商城,實現農產品原產地直供,從車間到手邊、從田間到舌尖;在銷售端,“智e購”以農金通網點為周轉站。村民通過“智e購”下單購買了商品后,由農金員負責送到田間地頭,從而有效解決了服務“三農”的“最后一公里”的難題。作為補充,山東省聯社還引入阿里、京東等綜合電商,將其產品服務接入商城。用戶能在一個平臺上同時購買多個平臺的商品,不論是家用電器、還是全球購,都能隨時購買。
在APP中,一個“社區生活”版塊吸引了記者的注意。在這個版塊中提供了高度場景化的信息服務:用戶能搜到自己所在區域的各種美食、酒店、乃至周邊游等各種線下項目和店鋪,用戶可以打電話聯系商家,有的店鋪還提供了結賬、團購等功能。在APP的其他位置,還能看見“轉賬匯款”、“貸款申請”、“理財產品”等鏈接。
場景化是現在農商銀行做互聯網金融非常注重的發力點。無論是電商平臺,還是前文提及的直銷銀行、移動支付,場景化都是被反復提及的關鍵詞。“金融機構現在都注意生活場景化設計,這也是為了打造一個社區服務的生態圈。”趙江這樣告訴記者。
業界認為,銀行做電商,與其說是為了和固有的電商大平臺競爭,更多地是著眼于延伸為客戶服務的渠道。記者了解到,山東省聯社希望通過O2O的模式打造“線上下單、線下體驗、一點接入、全程響應”的服務新模式,將社區O2O推廣到鄉鎮和農村,逐步形成以社區、村居為中心,線上線下一體化的社區服務生態圈。在趙江看來,這也將成為農商銀行的電商平臺未來的發展趨勢,未來,這類平臺將更多地著眼于與線下門店的互動和融合,以增加客戶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