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正在告別野蠻生長。
12月1日,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P2P網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正式下發《關于規范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下文簡稱“《通知》”),指向“現金貸”的監管終于重錘落地。
從2011年萌芽至今,“現金貸”已經歷6年風雨。在這6年里,“現金貸”從籍籍無名到野蠻生長,再到掀起一波上市潮,整個行業如同云霄飛車般跌宕起伏,這一切看似突然,但背后其實早就有跡可循。
“現金貸”的暴利誘惑
2016年10月開始,無論是媒體曝光,還是平臺廣告宣傳,都讓“現金貸”的關注度開始暴漲。
北京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秘書長郭大剛在接受《農村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說,P2P管理辦法的出臺促使大量平臺將資金投放到現金貸的領域。2016年8月出臺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中明確要求,每個自然人在同一P2P平臺的借款余額上限不超過20萬元,在不同平臺借款總余額不超過人民幣100萬元。據了解,當時,網貸平臺資產的8成以上都是超額的房屋抵押貸款,這意味著,如果要達到監管規定,網貸平臺需要將這些資產縮減或置換掉。
縮減和置換資產都意味著可能無法收回成本。郭大剛回憶,當時網貸平臺要獲得5-6萬元投資,最高要花費2000元獲客成本。一旦失去了投資標的,前期投入的高額成本將全部沉沒。“因此小平臺不能接受縮表,只能進行資產置換。”郭大剛說,“小平臺面臨的問題是,用什么資產能以最快速度置換掉房產抵押,且對風控的挑戰最小,于是有了‘現金貸’。”
“現金貸”到底是什么?《通知》對其做出了定義:“現金貸”是指具有無場景依托、無指定用途、無客戶群體限定、無抵押等特征的貸款業務。從各平臺“現金貸”產品介紹來看,這類產品征信門檻低、金額小、放款快、不限制借貸用途,對未被央行征信系統覆蓋的人群有著極大吸引力。
消費觀的改變無疑也助推了“現金貸”用戶群的擴張。“‘現金貸’知名度在提升,并且愿意接受超前消費的人數在增加,因此‘現金貸’的用戶不斷增長。”一位“現金貸”從業者這樣分析。郭大剛告訴記者,根據他的測算,全國大約有2500-4000萬“現金貸”用戶。也正因如此,好幾家“現金貸”平臺從業者都向記者透露,他們所在的平臺大都在2016-2017年上半年迎來了流量飆升的“好日子”。
這些客戶給“現金貸”行業送來了巨額利潤。一位業內人士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家月放款50億元的平臺,每個月可以賺2億元利潤。如果放款周期是15天的話,平臺可以用25億元不斷循環放貸,一年就能再賺25億元。事實上,在今年9月份,趣店赴美上市披露的招股書中可以看到,今年上半年趣店凈利潤同比增長近8倍,營業收入同比增長近5倍,比這位業內人士的計算還要驚人得多。“現金貸”的暴利誘惑也就不言而喻了。
正是這種暴利驅動了數以千計的平臺參與到“現金貸”的生意中。不久前,國家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秘書長吳震透露了一組監測數據:目前從事“現金貸”業務的平臺多達2693家,主要分布在廣東、北京、上海三個地區。而在上述業內人士看來,這還只是大平臺,還有許多體量小的平臺并未納入其中。今年4月,網貸門戶網站“網貸之家”發布報告稱,目前整個現金貸行業的規模約在6000億元到10000億元。
野蠻生長背后的巨大風險
在滿足了部分群體正常的消費信貸需求的同時,由于缺乏規范,野蠻生長的“現金貸”出現了魚龍混雜的行業亂象。《通知》中明確指出,“現金貸”業務的“過度借貸、重復授信、不當催收、畸高利率、侵犯個人隱私等問題十分突出,存在著較大的金融風險和社會風險隱患”。
“有的機構不具備放貸資質,有的機構存在以不實宣傳吸引客戶、暴力催收、侵犯客戶隱私、收取畸高息費等問題,特別是有的機構打著‘普惠金融’旗號,行‘高利貸’和‘掠奪性借貸’之實。這些亂象和不規范行為的蔓延將嚴重擾亂經濟和社會秩序,存在較大金融風險和社會風險隱患。”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戰略研究部負責人、互聯網金融標準研究院副院長肖翔說。
重復授信是業界最為關注的風險點。在各個網貸乃至信用卡網絡社區中,都能看見大量用戶從不同平臺借新貸款還舊貸款,并“慷慨”分享心得與經驗。“從我們掌握的情況看,重復借貸占‘現金貸’用戶的比例在一半上下。”郭大剛告訴記者,對行業而言,重復授信將產生大量逾期貸款,集聚金融風險;對用戶而言,多頭借貸將把債務越滾越大,負債率升高,甚至可能導致用戶破產。
然而,由于網貸用戶數據分享平臺的缺位,“現金貸”的多頭借貸到底嚴重到何種程度,行業尚無明確答案。郭大剛指出,“現金貸”平臺沒有分享用戶數據的動力,“對平臺來說,如果我分享了但別人不分享,別人能看我的數據,我看不見別人的數據,我肯定不愿意分享數據。所以大家都沒有分享數據的動力。”
前不久,北京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上線了BITs信息盲交換系統(Blind InfoTrans System),并收集了一些相關平臺的數據。但在郭大剛看來,目前BITs接入的數據都來自于質量比較好、規模比較大的平臺,缺乏小平臺的加入,而多頭借貸問題比較嚴重的恰恰是這些小平臺,這也給摸底“現金貸”造成了一定難度。
業界關注多頭借貸,普通借款人的炮火則主要集中在畸高利率。江蘇省互聯網金融協會副會長、開鑫金服總經理周治翰認為,一些機構試圖用“率”改“費”的方式逃避監管。表面上可以“降低”借款利率,“符合”監管規定,同時用看似較低的利率水平吸引用戶。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很多“現金貸”產品除了收取利息外,還要收取手機驗證費、銀行卡驗證費、賬戶管理費、電話客戶服務費、客戶端使用費等,各種收費項目層出不窮。不少產品的利息雖然不高,但將各種收費項目累加,用戶實際繳納的費用遠遠高于監管定下的36%的紅線,而且用戶拿到貸款時已經扣除了部分費用和利息,俗稱“砍頭息”,也就是說借款人在支付高額利息的前提下,很可能借不到足額本金。有媒體報道,部分“現金貸”產品年利率甚至可高達500%。周治翰認為,這種行為增加了隱形成本,會誤導借款人,加重借款負擔,甚至陷入債務泥潭,造成征信污點。
“現金貸”的資金來源同樣引發了業界擔憂。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認為,“現金貸”平臺的資金多來自于機構,主要是助貸、ABS等模式,尚存在一定的合規風險。
助貸模式是指由銀行、消費金融公司、小貸公司等持牌金融機構提供資金,收取固定收益;現金貸平臺設計貸款產品,并為持牌機構提供包括獲客、面簽、審批、貸后管理等服務的一種合作模式。周治翰認為,目前,一些助貸機構為了流量而放松了信用審核等風控環節,可能導致壞賬增多,造成風險向銀行、信托等資金提供方傳導、擴散。
監管重拳及時落地
現金貸的野蠻擴張以及暴露的種種風險,早就引起了監管層的關注。早在今年4月,銀監會正式發布《中國銀監會關于銀行業風險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做好“現金貸”業務活動的清理整頓工作,禁止欺詐、虛假宣傳,不得違法高利放貸及暴力催收。
進入11月以來,重慶、寧波、廣州等地先后對轄區內現金貸平臺展開自查、排查摸底等工作。11月21日,有消息稱,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下發暫停審批網絡小貸牌照的文件,直指“現金貸”業務的風險隱患,這被認為是現金貸監管全面落地前的風暴。11月24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發文提示網絡小額現金貸款風險。
12月1日,在銀監會近期重點工作通報會上,銀監會普惠金融部副主任馮燕介紹了下一步對于現金貸整治工作的七大原則,幾個小時后《通知》正式下發,“現金貸”監管終于塵埃落定。
在業界看來,《通知》無疑是及時且富有針對性的。“對‘現金貸’存在的高額息費、不當催收、多頭借貸、高杠桿、風險擴散等熱點話題都做了明確規定。”周治翰這樣評價《通知》。
《通知》規定,要加強小額貸款公司資金來源審慎管理,非法集資與吸收公眾存款、通過互聯網平臺或地方各類交易場所銷售、轉讓及變相轉讓本公司的信貸資產、通過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融入資金都被禁止。在周治翰看來,這是為了控制風險傳導,幫助金融去杠桿,“從現有政策看,小貸公司最高杠桿率一般在2倍左右。也就是說,在控制杠桿的情況下,現金貸的成交規模將受到抑制。”
作為“現金貸”資金來源之一的“助貸”模式也要回歸本源。《通知》要求,“銀行不得將授信審查、風險控制等核心業務外包”、“不得接受無擔保資質的第三方機構提供增信服務以及兜底承諾等變相增信服務”,周治翰分析,這意味著未來實際資金提供方要增強風險控制,防范風險積累。
持牌經營的問題也在《通知》下發后塵埃落定。《通知》不僅要求“設立金融機構、從事金融活動,必須依法接受準入管理。未依法取得經營放貸業務資質,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經營放貸業務”,而且明確提出“銀行業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為無放貸業務資質的機構提供資金發放貸款,不得與無放貸業務資質的機構共同出資發放貸款”。周治翰表示,在暫停增量、壓縮存量的政策背景下,預計沒有相關牌照的從業機構,將會被陸續清出。持牌機構對相關合作會更加謹慎,業務開展勢必減緩。
《通知》下發的第二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潘功勝在出席活動時表示,網絡小額貸款公司是市面上開展現金貸業務的主體之一。目前網絡小貸公司牌照由地方金融辦負責審批發放,與傳統小貸公司不同,網絡小貸公司依托互聯網實現了全國經營。潘功勝稱,這之間存在嚴重的監管套利,造成了不同金融業態市場準入方面的嚴重不公平。他透露,下一步相關監管部門將對網絡小貸公司市場準入進行評估,制定相關規則,也在考慮修訂10年前制定的小貸公司監管規則。
在飽受詬病的畸高利率和過度借貸問題上,《通知》做出了對借款人進行評估、不得向無收入來源的借款人發放貸款,單筆貸款的本息費債務總負擔應明確設定金額上限,貸款展期次數一般不超過2次等明確規定,“實際上是用禁止性規定,保護了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避免其陷入債務泥潭。”周治翰表示。
行業洗牌正在路上
《通知》下發后的當日,趣店迅速作出回應:“完全擁護、堅決貫徹執行”。而當記者向趣店就未來的整改和規范等相關事宜提出采訪時,遭到婉拒。記者向其他幾家媒體報道提及的現金貸、網貸平臺發去采訪邀請,對方均以“我們不是現金貸平臺”、“相關問題我們不作回應”為由拒絕。
盡管平臺保持低調,不可否認的是,“現金貸”整改和轉型的腳步已經開始了。“目前的貸前貸后成本逐漸增加,競爭加劇,收益率逐漸下降,是時候利潤回吐了。”郭大剛說。
一位現金貸從業者向記者透露,《通知》出臺后,他所在的平臺從降低綜合息費開始整改。平臺將減少一部分利潤,并控制資金成本。未來,消費分期或成為“現金貸”發展的方向之一,比如趣店就于日前剛剛上線了車貸分期業務。上述從業者也表示,他的平臺同時正在與其他公司合作搭建消費場景,例如醫美分期等。
受訪專家普遍認為,《通知》中的“各類機構以利率和各種費用形式對借款人收取的綜合資金成本應符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間借貸利率的規定”將成為“現金貸”行業洗牌的關鍵。郭大剛分析,“現金貸”平臺從金融機構獲得資金的成本不低于10%,從P2P平臺獲得資金的成本更高達10%-20%,“對小平臺而言,年利率不高于36%是不可能的。”對于這些成本高企的小平臺,郭大剛的態度十分直接:“未來都會出局、死掉。”他說,“沒有能力還要做,是不對的。”
小平臺出局后,大平臺面臨的挑戰依舊嚴峻。周治翰表示,《通知》對利率水平的“一刀切”會動搖一些現金貸機構的經營模式。郭大剛則認為,未來行業的野蠻生長不再,能存活下來是的大型、有核心競爭力的平臺。它們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規范性和綜合能力,特別是風險定價能力上,將徹底改變現有現金貸靠過度借貸的罰息以及資金價差進行盈利的模式。
要提升風險定價能力,平臺的風控水平勢必要跟上步伐。周治翰指出,《通知》中“謹慎使用‘數據驅動’的風控模型”、“不得以‘大數據’為名竊取、濫用客戶隱私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或泄露客戶信息”的要求將改變一些“現金貸”機構的風控模式。
未來,監管層也將繼續加大對這一行業的監管力度。潘功勝強調,整頓“現金貸”必須實施準入管理,必須要有規制的約束;堅持問題導向,對于現金貸行業面臨的突出問題,機構糾偏和行為糾偏并重,疏堵結合、綜合施策;加強監管協調,在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的框架下,人民銀行、銀監會等部門統籌部署各地金融辦等組織整頓現金貸業務,落實屬地責任,加強央地聯動和部門協同。他指出,普惠金融也是金融,面向長尾人群的金融服務更應當是負責任的金融。
肖翔也表示,下一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將按照《通知》關于“充分利用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信用信息共享平臺,防范借款人多頭借貸、過度借貸”以及“充分利用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舉報平臺等渠道,充分發揮社會監督作用”等方面的要求,進一步做好行業信用基礎設施和舉報平臺相關工作,不斷加強會員機構自律規范和金融消費者風險警示教育,為規范整頓和監管政策有效落地提供支撐配合,促進互聯網金融行業規范健康發展。
而面對接下來更多未知的風險,郭大剛表示,監管的非現場能力、行為能力、科技能力需要進一步提升,這樣監管的有效性才能更強。“建議更多運用大數據進行監管,監管越多,成本攤薄地越快,監管的滯后性也會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