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下旬,各種名目的財經論壇慣例性地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舉行。這些論壇往往是市場觀察行業風向的一個有效窗口。
與過去兩年不同,之前火熱的“互聯網金融”一詞在今年的各大論壇上已經開始逐漸隱去,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更令人感到新穎的詞匯,Fintech。
Fintech是金融科技英文的簡稱,從概念上而言,這個領域更強調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等為代表的新一輪信息技術來提升金融效率和優化金融服務。然而,目前國內貼有Fintech標簽的企業中,有不少卻是之前業界所認為的“互聯網金融”概念企業。
流行概念的迅速切換,究竟是行業發展下的進一步演變、細分,還是僅僅為了趕時髦,抑或是別有用意的概念偷換?成了近期新金融領域的關注焦點。
“金融科技”概念走俏
金融科技一詞屬于舶來品,根據中國政法大學金融創新與互聯網金融法治研究中心副秘書長趙鷂的研究,2011年金融科技(FinTech)被正式提出,之前在美國、英國等市場上較為流行。
但隨著螞蟻金服、京東金融、眾安保險、宜信等行業巨頭開始將自身定義為“金融科技”公司,這個概念才開始在媒體的傳播下被國內相關行業所認知,并成為業界的流行。
據了解,目前國內金融科技的公司大概有兩類,一類是擁有BAT等老牌互聯網公司背景的。另一類則是從互聯網金融公司轉型而來。
“金融科技實際上是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延伸,仍然是借助新興大數據、云計算包括區塊鏈等技術對現有金融機構產品及模式的革新,只不過互聯網金融更加側重于金融,金融科技更加側重于技術。”理財范CEO申磊對《農村金融時報》記者表示。
“這是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在監管環境趨緊和行業洗牌加劇的情況下,越來越多有背景的平臺和專業人才也開始趁機入場,這就推動了金融科技的發展。”沐金農CEO王曾表示。
據安永金融行業銀行轉型和創新團隊執行總監吳大維公布的數字顯示,2015年中國在金融科技領域的投資是25億美金,占整個亞太金融科技投資的份額將近56%,且北京目前已是硅谷之外第二大金融科技投資市場。全球目前31家估值超過10億美金的金融科技公司中有7家在中國,其中包括螞蟻金服、陸金所等。
資本的青睞讓更多公司熱衷于給自己貼上金融科技的標簽,不少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資本一定是跟著風向走的。隨著監管趨緊,案件頻發,原來的互聯網金融概念已經不那么受資本青睞,而金融科技則是新的熱門,對公司增加自身估值、引進更多資本有好處。
基于這樣的判斷,今年以來,各種不同類型的公司對外宣布自己是金融科技公司。
“我們發現陸續有公司貼上‘金融科技’標簽,并且這個詞的曝光率越來越高。金融科技就是為傳統金融機構賦予能量,降低他們的成本,提高他們的效率,這不是一個所謂的‘互聯網+金融’模式。說到底,金融是核心,科技是手段。創業方向是結合自身能力和資源做出的選擇,并不是什么概念火,什么概念好融資,大家就做什么。”京東金融集團CEO陳生強曾公開駁斥這種現象。
王曾也向記者坦陳:“在金融科技的行業標準和定義尚未明確之時,不乏有些互聯網金融公司為了回避監管而把金融科技作為臨時的‘避風港’。”
新概念帶來的改變
由于是新興定義,目前國內對金融科技的概念還存在一定分歧。一類觀點認為,“金融科技”基本等同于過去的“互聯網金融”,只是側重點有所區別。另一類則認為,金融科技公司自身不應該做金融業務,只能給金融機構提供科技、信息服務。
但市場上的從業者認為,這兩個概念都過于極端。陳生強就表示,凡是以數據和技術為核心驅動力,能為金融行業提供服務、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公司,都可以稱之為金融科技公司,包括國際上的Goldman Sachs(高盛)、Fidelity Investment Group(富達)為代表的全球頂尖金融機構和投資機構,實際上也已經轉型為以數據科技為核心驅動力的公司。
這些國內金融科技公司的人士認為,大數據和技術是金融科技的兩大核心,借助此可以讓整個金融行業在智能性、便捷性、低成本等方面產生變革,為整個行業帶來更多活力和可能。
有業內人士指出,很多互聯網金融公司在發展互聯網金融業務時往往是存在短板的。相對來講,他們更加擅長的是技術,如今發力金融科技,把重心重新放在技術上,可以發揮固有優勢,發展上會如魚得水。
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副教授張曉玫表示:“相比于傳統金融服務思路,金融科技公司能夠提供的服務效率更高、決策更靈活、業務更單一,換言之,對于用戶而言,金融科技給用戶帶來全新的、更接地氣的金融體驗。”
他認為,金融科技對大數據搜集整合應用可以靈活利用互聯網上的大量數據,如社交媒體上的記錄、行車記錄、網購消費記錄、銀行賬戶余額、交水電費記錄等等來綜合預測信用風險。并且,金融科技運用自動化處理技術,可以代替相對繁雜而重復的人工操作,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互融寶運營總監荀勇表示:“將大數據技術、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技術與互聯網金融完美融合,既彌補了中小微企業在傳統金融下‘融資難、融資貴’的缺陷,又滿足了傳統金融無法觸及的更多符合時代感的領域。”
面對這種行業的變化,傳統金融機構亦在積極趕上。其中大型金融機構因為資金實力雄厚、人才儲備豐富,均已開始研發相關的系統、流程等,以應對新的競爭。而地方農商行、農信社這樣的中小型機構則更愿意選擇同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借助其技術優勢發展業務。
九臺農商行網絡金融部總經理王昕表示:“農商行做互聯網金融,其技術手段可能并不像國有銀行那樣的豐富,所以可以選擇與科技公司合作,只有合作才能共贏,才能實現在共同的互聯網機制和互聯網金融的框架下,立足于自己的本地。”
青島農商銀行網絡金融部趙啟飛認為:“農商行在做互聯網金融的時候一方面要知道服務的客戶是誰,以及他們需要怎樣的金融服務,另一方面,農商行可以利用互聯網作為通道,通過科技力量,優化業務流程以實現對客戶進行更高效的服務。”
因此,對傳統金融機構,尤其是中小型機構而言,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是傳統金融機構的一次絕佳的轉型機會。
“傳統金融機構可以利用自身優勢(比如廣大的客戶群體,以及沉淀的大量客戶信用信息數據),以積極的心態去擁抱金融科技,更主動地接觸金融市場,探查市場需求,讓自身金融服務接地氣,從而更有效地解決傳統金融業的痛點問題。”張曉玫說道。
上海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孟添指出,與歐美成熟的商業環境和金融體系不同,中國當前金融環境與市場空間有著自身的特殊性,比如持牌金融機構比較少,服務、覆蓋面不足,導致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顯著,個人投資理財渠道有限。大家都對新金融的需求非常旺盛,同時,中國互聯網新興技術的運用與普及率很高,要比歐美高出一大截。這些都是行業發展的優勢所在。
新的監管難題
就像曾經的互聯網金融概念一樣,涉及金融產業,監管就成為一個必須考慮的話題。
“去年底,當e租寶倒下時,一眾P2P行業人士站出來反復強調,e租寶不是P2P;而轉過年來,當越來越多的P2P倒下時,一眾互聯網金融機構又站出來反復強調,自己不是互聯網金融機構,并紛紛將標簽改成‘金融科技’,這值得警惕。”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自去年7月,十部委聯合發布《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互聯網金融行業開始逐步進入規范的通道,隨后多個監管文件依次下發,涉及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各個環節和領域。今年4月,國務院又組織多部委,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為期一年的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活動
因此有不少觀點認為,如今很多企業給自身貼“金融科技公司”的標簽,是為了規避相關的監管要求。
監管層已經對此有所關注,日前,央行條法司副司長劉向民明確指出,要劃清互聯網金融和金融科技的界限,金融科技要與持牌機構合作才能從事金融業務,并拋開表面屬性,從業務模式出發進行穿透式監管。
一位央行科技司人士告訴記者,“金融科技”不是前沿科學與金融業務的簡單疊加應用,正如不能講中國語義下的“互聯網金融”理解為披上互聯網外衣的非法集資一樣。
“所謂穿透式監管,主要看他們本質上從事的是哪類業務。”上述央行科技司人士說,比如有公司將人工智能運用在投資業務上,屬于金融科技的概念,若是具體將這項技術運用在基金公司的業務中,那么就應該依照基金公司的管理辦法來進行監管。再比如區塊鏈運用在第三方支付業務上,監管就應該依舊按照第三方支付牌照來監管,在這里技術只是解決了業務怎么去做的問題,沒有改變其本質。
“簡而言之,穿透式監管就是看用技術來做什么而照什么監管。即可不強制對該公司施行牌照監管,但要求其接入監管部門的技術系統,滿足實時合規的技術要求。”上述央行人士表示。
至于一些互聯網金融公司改名為金融科技公司是否是為了規避監管,上述央行科技司人士表示,這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一刀切。“科技再‘炫’,也會不改變金融科技或者互聯網金融是金融中介的事實,監管部門應有定力。”
縱觀國際市場,無論是對傳統金融機構還是新金融,盡管各國金融科技監管的形式各異,但一些普遍遵守的原則清晰可見。
上海銀監局局長廖岷表示,國際上遵守的原則大致如下。一是堅持監管一致性原則,防止監管套利。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國,基本上沿用現有法律框架,只要從事相同的金融業務,就接受同樣的監管,從而既維護了公平競爭,也確保了監管的有效性。二是秉承漸進適度原則,在防風險和鼓勵創新中尋求平衡。一方面,歐美等發達國家與地區對金融科技的監管都經歷了一個從觀察到行動,并動態調整的過程。美國對眾籌的監管,英國對P2P的監管,都經歷了若干次調整,且近期仍將繼續評估并視情調整。
對于如何加強這種“新常態”下監管的手段,上述央行科技司人士認為,要應對上述的監管挑戰,最好的辦法就是加強、改進監管的同時加強科技監管的力量。正如英格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Andy Haldance所言,隨著金融服務產業越來越多地使用科技,監管部門也獲得了機會以評價之前無法測量的金融風險,并使得風險管理全局化、全體系化成為可能。
的確,隨著行業的發展,監管的方法、手段也必須與時俱進,以適應金融業層出不窮的態勢。很多業內人士認為,監管部門當前也應該加大科技層面的投入,適應新科技、新技術在金融的應用。
此外,一位業內人士還對記者表示,應該從經營根源就開始進行有效監管。他認為:“很多公司都是以經營范圍為科技為主來注冊的,但實際開展的業務卻是以金融業務為主。這是監管的漏洞,沒有讓這些公司按照注冊的主營業務來運行開展,需要從源頭開始健全監管,這樣才能使互聯網金融公司和金融科技公司區分開來,更有效地進行監管。”
目前,國家相關部門已經開始研究應對新的業態發展。國家計算機網絡與信息安全管理中心副處長吳震就表示,目前“安全中心”已組成了互聯網金融技術分析專項組,在安全分析的基礎上建成了國家互聯網金融分析技術平臺,并已開始試點運行,通過該平臺可做到對互聯網金融的事前摸底、事中監測和事后跟蹤的閉環體系。此外,通過市場的網絡巡查從網站、產品和用戶三個層面獲取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總體情況,還將建立互聯網金融的基礎資源庫、為監管部門提供技術和數據支撐。
【鏈接】====================================
如何定義
金融科技?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吳曉靈:互聯網金融與金融科技的本質都是信息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
中國銀行網絡金融部副總經理董俊峰:主要指互聯網公司或者高科技公司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新興技術開展的低門檻金融服務。這些服務和銀行所提供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不是顛覆的關系,而是互為補充。
螞蟻金服總裁井賢棟:金融科技并非簡單的在互聯網上做金融,而是基于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等技術、實現金融服務和產品的發展創新和效率提升。”
京東金融CEO陳生強:金融科技公司應該定義成,遵從金融本質,以數據為基礎,以技術為手段,為金融行業服務,從而幫助金融行業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高盛全球金融機構投行副主席John Mahoney:金融科技公司需要以技術為基礎,并且專注于金融產品與服務價值鏈上一部分或多部分,主要包括支付、科技支持型借貸、保險科技、市場結構、資產管理科技和資金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