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就聽大人們說烏鴉是不祥鳥,認為“烏鴉叫,禍來到”,因此視其為不祥之物,人們唯恐避之不及。的確它的外觀一點也不漂亮,渾身烏黑;叫聲也不像其他鳥兒那樣宛轉悠揚,相反,還有點難聽,幾乎是在嘶鳴。當然,在老家生活的那些年,也極少有機會看到烏鴉的身影。
后來在北京生活了多年之后,我發現北京的上空烏鴉還是很多的。不管是在市區的公園,還是在郊區的荒野,總會有烏鴉的身影。傍晚時分,在圓明園福海附近,經常能看到成群結隊甚至是黑壓壓的一大片烏鴉,從頭頂向東南方向飛過去,時而變換著隊形,不時鳴叫著,像是在招引伙伴,也像是向大自然的宣誓,蔚為壯觀。我頗感好奇,總想一探究竟。
一次陪孩子在培訓機構聽課,意外地聽到老師講關于烏鴉的故事,說在北京烏鴉被認為是一種吉祥的象征。而這,居然和一個歷史事件有關。
據說,當年努爾哈赤被明軍官兵追殺,當他走投無路情急之下,臥倒在一條溝里隱蔽。突然間大群烏鴉紛紛飛至,將他嚴嚴實實地蓋住,努爾哈赤才逃過一劫,這就是后來的清太祖,故有“烏鴉救祖”之說。 后來,烏鴉被滿族人賦予了最高規格的崇拜。歷代清帝尊從祖訓,不許射殺烏鴉,并在紫禁城中飼養烏鴉。我恍然大悟,怪不得北京有那么多的烏鴉呢。
直到現在,秋冬傍晚的故宮,尤其是到了夜幕低垂華燈初上的時候,仍會有大批的烏鴉在空中盤旋飛翔,儼然成了一道風景。
慢慢地,我不再討厭烏鴉,并開始去欣賞和更多地去了解這種大自然的小生靈。原來,烏鴉自有它的可愛和聰慧之處。
人們之所以說碰見烏鴉是不祥之兆,說它是“報喪之鳥”,是因為烏鴉喜歡吃動物尸體腐爛物,其嗅覺特別靈敏,能在很遠的距離嗅到尸體分解發出的微弱氣味,從而競相飛至。而久病垂危的病人臨終前會釋放腐敗氣味,人尚有氣息,烏鴉早已聞臭而來。這也許是人們厭惡烏鴉的原因吧!而這也足以說明,烏鴉的嗅覺該有多么靈敏。
烏鴉的另一大特點是嚴格遵守終生一夫一妻制,黑色的羽毛下盡顯對配偶的執著和堅貞,撫養幼仔是夫妻雙方共同的責任。另外,烏鴉還非常注重反哺,報答父母養育之恩。鳥類學家研究發現,許多小鳥長大后便與父母各飛東西。烏鴉卻不同,小烏鴉長大后不但不離父母而去,而且還十分孝敬。老烏鴉飛不動的時候,小烏鴉便到處尋食,銜回來一口一口地喂給老烏鴉。一旦老烏鴉死去,小烏鴉還會召集“親友”為其“送葬”,眾烏鴉哀鳴著盤旋數圈,向遺體告別后將死去的烏鴉放入深坑。不禁讓人為之肅然起敬。
烏鴉自有它生存之道,這也是它的聰明智慧之處。草原上的烏鴉還會銜著充滿膻氣味的羊糞,將之置于狼爪下,借此給狼報信和“導航”,饑餓的狼跟蹤烏鴉找到羊群,找準時機叼走小羊。等狼飽餐之后,烏鴉再飛來好好享受一番。
烏鴉其實是很容易與人類親近的,也是非常懂得感恩的。此前看到過一篇關于烏鴉的報道,說是荷蘭的一位動物學家“領養”了一只18個月的烏鴉,把它飼養到8歲,這只烏鴉視他為“父親”,他一踏進門,烏鴉便手舞足蹈地向他鞠躬致意,其親昵之態令人動容。近些年,還有人把烏鴉當做寵物來養。
據說烏鴉的摹仿能力也很強,它能重復各種各樣的聲音,甚至經過培訓后的烏鴉還能學人說話,當然,僅是簡短的幾句。如果按照聰明度排名,烏鴉也許遠遠超過鸚鵡、八哥。
看來該為烏鴉正名了,誰能說烏鴉不夠可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