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去安徽牯牛降之前,無法想象這個名字堪稱奇葩的地方,竟能吸引如此多的觀光客,而且一年四季絡繹不絕的。
從牯牛降歸來,翻看手機里隨手拍下的一張張美景照片,除了對它心生向往,我一時無語,甚而有過私心,不想用文字道出如此佳美的幽境之地,不愿與他人共享這片自己凝眸注視過的“秘密角落”,生怕這片原生態的寶地遭人濫游和踐踏。
牯牛降風景區位于石臺縣與祁門縣交界處,主要有“主峰、靈山、雙龍谷、龍門、觀音堂”五大景區,其中前四個在石臺縣大演鄉境內。由于牯牛降是黃山山脈向西延伸的主體,古代也曾稱“黃山”或“西黃山”,主峰海拔1727.6米,總面積6700公頃,與黃山、清涼峰同為皖南三大峰,以雄、奇、險、秀著稱。
有了對牯牛降的大致了解,我便有了與它凝眸對視的“底氣”。從牯牛降風景區入口向遠處眺望,龍門景區像是打開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那迷人的景致即刻映入眼簾,深茂古木直沖天庭,陽光漏將下來,金子般的光芒灑潑在奇松、怪石、溪流、山路和刀削斧砍似的峭崖上,活脫一幀瀚墨天成的國畫,真的是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
沿著由臺階鋪成的山路向上登攀,路面落滿枯枝落葉,踩上去極其松軟,不一會就到了龍門潭景點。只見兩旁山崖對峙挺拔陡峭,腳下山泉汩汩流淌,這就是傳說中的牯牛降龍王經常出入的地方,故稱“龍門”。龍門高88米,寬20多米,兩山夾峙的峽谷就叫龍門峽,峽谷縱深百米。腳下流淌的溪水便是龍門潭,潭水中巨石翻滾蜿蜒千米,被稱作滾石灘。穿行巨石之間,既可以走近仔細觀賞形態各異的石頭,也可以側耳聆聽穿行其間的泉水叮咚。
過了滾石灘,沿山道再往前走,龍門景區的“四疊飛瀑”便出現在眼前。那一刻,讓我驚嘆的不是從崖壁頂端飛瀉下來的四疊白練,也不是瀑布下墜落地的碰撞聲響,而是我頭頂上空那一望無際的藍,透明的,水洗過一般,沒有一點污跡的藍,這樣的藍天上飄動著的云,則像草原上撒歡的潔白羊群,像藍色冰川上矗立的雪峰。
沿四疊飛瀑向上攀登就到達了靈山景區,又稱奇峰景區,這是一個有神話傳說的地方。話說在外婆家做客的外孫因誤食龍蛋幻化成龍,但孝心不改,堅持要為外婆砍柴燒飯。但這個龍外孫“砍”柴不會用刀斧,只能用尾巴“絞”。這一絞不當緊,滿山滿垅的樹被當成柴火,成片成片的連根絞起來了,但山也被絞塌了半邊。這就是一山聳峙的牯牛降山腰緣何出現這么一大塊平地的來歷。
越往牯牛降里面走,我的心越靜。心越靜,眼越明,越能感受到平常感受不到的東西。來到雙龍谷景區,就像走進密林深處,灌木叢生,橫柯上蔽,荊棘藤蔓,濃蔭匝地。不時有成群的鳥從林梢掠過,叫聲悅耳,卻不知它們飛向哪里,又棲憩何處。在長澗口的拐角處,有一顆牯牛松蒼勁挺拔,樹冠如華蓋,干枝似虬龍,飽滿而又堅實的軀干,令人頓生滄桑之感。
循著古道上山,走走停停,觀古木參天,賞峰巒疊翠,聽任何鳥的鳴叫都自如得似一縷山風,我把在牯牛降里的行走當成了審美體驗和詩意散步。走了大半天,口燥舌也干,太陽漸漸西沉,也該按原路返回了。凝眸觀望不遠處的主峰景區,我不是想打退堂鼓,而是腿睡著了,眼卻醒著,留點遺憾給自己,也給牯牛降,期待下次再凝眸對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