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6月,街上流動小攤販的電動喇叭就開始叫賣艾蒿和粽子。淡淡的粽香和艾蒿的清香,讓我浮想聯翩。
我小的時候,物質匱乏,生活時常捉襟見肘。那時的村子一到夏天,蚊子特別多,咬得我們兄妹幾人滿身是包,每天都睡不好覺,直接影響到我們的學習成績。
后來,母親去村赤腳醫生那里打聽了一個驅蚊土方。她上坡割麥子時,捎回家一大捆艾蒿,像編辮子那樣編起來,曬半干,晚上點燃,用艾蒿的煙氣熏蚊子。這招挺靈的,我們兄妹幾人再也沒有在家里讓蚊子咬出包來。一開始,燃著的艾蒿味濃,有點嗆人。時間長了,我反而品出了一股清清的艾草香。每晚嗅著艾蒿香,我精力充沛,聚精會神,終于考上了鄉重點初中。
后來我查了一下大詞典艾蒿條,得知艾草具有一種特殊的香味,這特殊的香味具有驅蚊蟲的功效,所以,古人常在門前掛艾草,一來用于避邪,二來用于趕走蚊蟲。每逢端午時節,村里家家戶戶都要將屋子打掃干凈,把艾葉插于門楣或懸于堂中,就是利用艾葉能散發出一股奇特的芳香,起到驅除蚊蟲凈化空氣的效果。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聞到濃濃的粽子香,嗅著艾草的清新味,便又是一個端午節了。
我們村是個搬遷新村,底子薄,自力更生的能力偏弱。那時孩子盼過節,大人怕過節。孩子盼過節有好吃的,大人怕過節是因“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村里過端午節都是習慣從五公里遠的縣城購買粽子。鄰居同學的父親在縣城當工人,生活條件好一些。每年總能吃到粽子。讓妹妹弟弟眼饞。聽說同學家里又買回了粽子,就一齊跑去看稀奇,中午飯也不回來吃。母親讓我去叫,也叫不回來。后來母親去把二人拖回家,每人一頓笤帚疙瘩,委屈得倆人嚎啕大哭。晚飯后,我看到母親一個人刷著碗,在暗暗流淚。
那年五一,二叔和二嬸剛結婚,二嬸娘家是高密東北鄉。東北鄉的風俗是初嫁的新娘子端午節要為婆家帶幾個粽子,寓意“早中”,討早生貴子的彩。二嬸心靈手巧,頗為能干。看到母親為吃粽子打罵孩子,就跟母親商量,自己包粽子,讓孩子們解解饞。
她先從娘家塘灣里采來了新鮮大葦葉,放鍋里燒開水煮沸,待葉子變色,撈出放籃子里瀝干,冷卻備用。然后跟娘家嫂子借了一小罐糯米,又討了一些自家棗樹秋天打下來,煮好晾干留著待客的大紅棗子,打包帶回來,就與母親動手包粽子。
聽說二嬸要包粽子,弟弟妹妹高興地大呼小叫。只見二嬸把糯米淘洗干凈,浸泡好,拿出早已準備好的葦葉,先將葦葉挽成一個三角錐形,用小湯匙比量著,一個粽子用一湯匙糯米,一個大棗,再將多余的葉子圍著椎體纏繞,最后用細白線將繞好的葦葉橫纏豎綁栓牢。包好的粽子是個正三棱錐體,四個尖尖的角,遠看像風鈴一樣。很快一鍋粽子就包好了。
母親滿臉笑容,把粽子一一放進大鍋里,添好水,點上火。弟弟幫著填草,妹妹幫著拉封箱,就開始了煮粽子。一會兒,就聞到了陣陣葦葉的清氣和粽子的米香,讓人饞涎欲滴。二嬸說粽子熟了要再煮一會火,悶一下,糯米更粘軟。
粽子熟了!一掀鍋,清香撲鼻,開胃消食,讓人忍不住多吸幾口。弟弟妹妹早洗好手,拿著鐵碗等著盛粽子。煮好后的粽子帶著葦葉淡淡的清香,格外誘人。二嬸說,粽子少,每人分兩個。弟弟妹妹吃完一個,再也不肯吃另一個了,說要留著以后再吃,誰勸也不聽。二嬸說我是家里最愛學習的孩子,就把她的一個粽子給了我。看到弟弟妹妹小狗護食般,光看著別人吃的眼饞,我就把我的一個給了弟弟,把二嬸給我的那個,給了妹妹。倆人才慢慢吃了第二個粽子。
這是我第一次吃粽子。軟軟的,甜甜的粽子,吃得我淚水滿面。想著以后有了條件,我一定要讓弟弟妹妹吃個夠,讓全家吃個夠。
如今粽子種類繁多,不僅有素食的,還有肉食的,但我總也吃不出二嬸和母親第一次包的粽子的味道,那葦葉的清氣和粽子的米香,至今余韻繚繞。那是真正的粽香,更有親情的味道。記憶的粽香,飄出了別樣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