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圓明園的熱愛超越了任何其他公園或景區。在游歷了諸多山水之后,圓明園依然是我的最愛。即使每天去,也都會有不同的感悟和欣喜。
這里既有氣勢恢宏、磅礴大氣的皇家園林建筑,又有小橋流水、奇石假山、曼妙多姿的江南水鄉韻味。園子的西北部,雜草叢生,溝壑崎嶇,極少有游客前往,保留著曾經的破敗、荒涼和蕭條。偌大的都市,難得有這么一片清凈之地。游走在這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根本不用擔心會被打擾,只靜靜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賜,靜聽烏鴉的嘶鳴,仿佛穿越歷史隧道回到百年前,頗有幾分蒼涼和悲壯感。
夏日的傍晚,伴著落日余暉,環福海健步走。清風徐徐,楊柳依依,腳步不由得輕快起來,撩撥起凌亂的長發,滿是輕松愜意和酣暢淋漓。湖面上波光粼粼,時不時有魚兒追逐嬉戲冒個泡,水面上蕩起陣陣漣漪。遠處的天際和樹木在水中的倒影構成了一幅天然水墨畫。頓覺心曠神怡,寵辱偕忘,甚至想象著能像魚兒一樣去水中自由巡游該有多好。
福海中央的蓬島瑤臺可望不可及,在煙波浩淼中容易引發人的無窮遐想。據說乾隆時期,每年端午節,在福海西部水域舉辦龍舟競渡。皇太后及后妃內眷們在此隔湖眺望,觀賞如畫的沿岸景色。乾隆對此留有詩句:“蓬島瑤臺福海中,往來只借舟相通……。”
沿著荷塘間曲曲折折的田埂小路漫步,更是輕松和愉悅。環曲瀠流的河道把這些大大小小的水面串聯為圓明園完整的水系,不難想象當年翠荷接天、龍舟泛彩、歌聲蕩漾的壯麗畫面。
踩在曲院風荷周邊的小石子路上,散亂的、大小不等的石塊迸發出咯吱咯吱的聲響。湖里的野鴨正悠然自得,它們會在冬天到來之前飛往南方,野鴨的千里遷徙讓人驚嘆大自然中生靈的力量。湖邊疊石而成的假山千姿百態、惟妙惟肖,這些石頭多為太湖石,乾隆御題“青蓮朵”,據說是當年為了再現煙雨迷離的江南水鄉的韻味,命人從太湖一帶運過來,有道是“西山怪石如湖石,堆做假山峭茜深。”
圓明園四十景是園內獨成格局的四十處景群,而每一景就是其中一座“園中園”或園林式的建筑群。四十景的原貌是無法看到了,現在所能看到的,僅僅是殘留的遺址和一塊矗立的牌子,上面有一幅對應的原貌圖,并配有乾隆皇帝所作的一首對題詩。
我在一段殘存的古城墻前駐足觀望,城墻上游客涂鴉的痕跡和當年英法聯軍留下的彈痕彈孔隨處可見,一旁散亂地生長著各種雜草和幾株不知名的樹木。放眼望去,滿目瘡痍。
沿著不知名的山坡前行,以為是不小心跨進了無人區迷路了,不覺驚慌起來,不由自主加快了腳步,沒有任何跡象表明不遠處的山坡另一面即是游人如織的熱鬧區。沒過幾分鐘,便聽到了游人依稀的喧嘩,不免竊喜,以為自己穿越時空回到了現實中,再回頭看看剛才走過的路,原來如此!有的時候,會在曲徑通幽處發現一處不錯的休憩場所,居然是一座隱蔽的小亭子呢。
西洋樓和大水法遺址幾乎成了圓明園的象征,每天都會有數以萬計的游客從四面八方前來瞻仰參觀。這座舉世聞名、規模宏大、被譽為“一切造園藝術的典范”和“萬園之園”的皇家園林,卻在1860年的一把大火中付之一炬,留給世人的,只剩下美好的幻影。那些遭大火焚毀而留下的殘垣斷壁無不記載著民族的歷史,驚醒著我們曾經的屈辱。一百多年過去了,這里依然是國人集體記憶中最痛的傷痕,也成了警示后人的重要教材。
荷花觀賞已成為如今圓明園的一大特色。六月初,荷葉已鋪滿水面,荷花尚未盛開,要不了多久,千姿百態的荷花將會綻放滿塘,為夏日的圓明園增添一抹絢麗色彩,那又將是另一番惹人愛的曼妙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