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再一次走進了平湖農信史料館。銹跡斑斑的印章,微微泛黃的黑白老照片,還有巨大的木質算盤……每一樣都仿佛訴說著它們各自的故事。突然,一張老照片映入了我的眼簾,照片中的身影使我駐足。他就是我的爺爺,一位老農信人。小的時候,我經常住在爺爺奶奶家,吃完晚飯,爺爺就拿起他的那個黑色帆布包,里面裝著寫滿文字的筆記本,在門口換上他那雙沾著泥土和灰的鞋,我在后面默默地看著他離開的背影,也不知道他去干什么。
長大后,我自己也成為了一名農信人,工作的時候接觸到了許多農民,許多企業客戶,聆聽他們的故事,有要存款的,也有要擴大生產經營而貸款的。下班后,在夕陽的余輝下,伴隨著金燦燦的油菜花,我跟隨著老員工,拎著我的黑色皮包,拿著公文袋,踩著沾滿泥土的皮鞋走在一條條鄉間小路上,走進一戶戶農民的家,走近一間間生產車間,走千家,訪萬戶。隨著普惠金融的深入開展和全面覆蓋,我在走村串戶時,有了更多的機會走進農民家中,與他們面對面交談,更多地了解了農村、農業、農民的實際情況,傾聽他們的需要,滿足他們的需求。
后來,我漸漸明白爺爺當年是去干什么了。他是背起他的包,深入農民家中,主動上門服務,吸收存款,發放貸款,讓更多的人享受到金融服務。爺爺說:“那個時候,交通不像現在這么便利,基本靠雙腿,一走就是好幾公里,來回好幾個小時,晚上黑燈瞎火的,田間的小路崎嶇不平,但不管道路多么坎坷,還是要堅持著把我們的服務送到客戶那里。”我很開心自己能成為一名農信人,跟隨著老一輩的步伐,堅持走在農村金融服務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