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樹是高密市愛國村的村樹,槐花就理所當然地成了村花。過去,家家墻院外,大門口都植有槐樹。每年春夏之交,槐花飄香,未進村子,就能嗅到槐花特有的甜甜清香。“槐花十里雪山莊,萬樹鑲銀沁脾香。玉雕冰塑千簇錦,庭前落瓣點輕霜”。成了愛國村的寫照。
槐樹是愛國村的救命樹。三年自然災害,我們村就是靠著亂上崗的槐花,度過了青黃不接的春季,走出了饑餓的困境。說起槐樹林,村里的老人都會頂禮膜拜,念念有詞,感恩槐樹。每年槐花飄香,家家戶戶都要做一頓蒸槐花飯,老人憶苦思甜,新人嘗嘗新鮮。母親做的槐花飯別具一格,讓我至今難忘。她先用地瓜面摻點棒子面、高粱面搟出一張大餅,放到大鍋里鋪著麥秸草的鍋箅子上,放平后,上面放滿剛摘下的槐花,灑上一些面粉,稍微攪拌,進行清蒸。等餅熟了,一掀鍋蓋,清香撲鼻。吃著甜甜的地瓜面餅,就著蒸熟的槐花,一股鄉土氣息,暖暖盈懷。
春夏之交,槐花芬芳。正是釀槐花蜜的好時候。過去日子窮,家底薄,槐花蜜是奢侈品,只有家中老人小孩才能偶爾享用。那一年,村里盼來了放蜂人。他們是一對南方中年夫妻,帶著幾箱蜜蜂,后面跟著一條大狼狗,寄居在村東一所無人的破房子里。放蜂人待人和藹可親,打下第一茬蜜,挨家挨戶送了一點讓村人品嘗。祖母給我吃了一大口,甜潤清爽,口齒留香,幸福得我把嘴唇舔了又舔。
槐花香,學子忙。過去高考要先參加五月中上旬的預選,預選上,才有資格參加七月上旬的高考。上世紀八十年代大學生鳳毛麟角,被稱為天之驕子,社會上普遍流傳著大學生三分運氣七分才的說法,雖然有酸葡萄的味道,但是對能連過兩關高考成功,還是得承認有真功夫的。
1985年是我的高考年。預選前一周,我回老家愛國村“轉糧”。我把家里的糧食送到仁和鄉糧管所,開好轉糧單據,然后拿到學校換成飯票。回來路過村東槐樹林,禁不住嘴饞,就摘了一大糧食袋子槐花,回家讓母親蒸了一大鍋槐花飯,帶到學校改善考前生活。想到高中三年,很快就要與同學們分離了。高考也是分界線,同學一場,高考完各奔東西,“別時容易見時難”,就想讓城里的同學也嘗嘗鄉村風味,作個臨別紀念。不想,剛到宿舍門口,就被舍友們“聞香識佳肴”,全部繳獲充公,帶到了班里。我們請來了班主任,全班開了一個槐花宴。大家對槐花的甜香贊不絕口,就著槐花飯,各抒己見,暢談了高考后的理想。
槐花給我帶來了福運。我順利通過了預選。記得當時的作文題目是:條條大路通羅馬。我想到與同學一起品嘗的槐花飯,一揮而就。然后又一鼓作氣,考上了大學,成為班里唯一一個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