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年是充滿期盼的,是勤勞中的期盼;童年的年是充滿歡樂的,是收獲中的歡樂;童年的年是充滿希望的,是成長中的希望;童年的年是充滿百味的,是沉醉中的百味。
一進臘月,家鄉的山林就熱鬧了,到處是采摘松果的孩子們。為了迎接爆米花機進村,孩子們采摘松果可賣力了。男孩子帶一個編織袋就夠了,他們一個個都像猴子一樣,把袋子往地上一丟,敏捷地爬到樹上用力搖晃樹枝,松果便紛紛下落。幾棵樹下來,滿滿一袋子松果便到手了。女孩子大多是帶一只竹籃加一根細長竹竿,竹竿是用來敲打松果的。由于竹竿長度有限,過高的樹就敲不到了。女孩們既要雙手高舉竹竿,又要抬頭向上望,很快就會覺得脖子酸、胳膊累,采摘松果的速度自然比男孩慢了許多。這時就有了男孩幫助女孩的一幕了——他們有的幫助敲打,有的干脆再爬上幾棵樹使勁搖晃,松果落得滿地都是,于是有了女孩們尖叫著搶松果的熱鬧場面。
只要是一同進山的伙伴,大家都會相互幫助,直到速度最慢的那個女孩也裝滿了竹籃,大家才一起回家。
臨近春節,濃濃的“年”香從家家戶戶的廚房飄散而出。
家鄉的年味有一種特定的味道,那是美味的大匯合,既有骨頭的香,也有土雞的香,還有香菇的香……大鍋被柴火煨熬著,等到骨頭熬到酥爛,才會加入必不可少的白蘿卜,切成塊狀的又白又嫩的蘿卜下鍋后,要把火燒到最旺且不能蓋鍋蓋。當蘿卜煮熟,蘿卜的甜味便會和湯香融合在一起,這樣一大鍋純天然的美味年湯便出爐了。
母親在廚房準備好供籃后,父親便帶領兒女去祭祖。供籃里擺著年雞、炸魚、大塊豬肉、一碗飯、一壺酒、一壺茶。
祭祖后的另一個隆重儀式是吃年夜飯,也叫團圓飯。不管離家多遠的人,都會趕回家去吃團圓飯。家家的母親都備好了滿滿一桌好菜,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有滋有味地吃著。父親們慢慢咂酒,悠然中透露出對一年收成或收入的滿意;母親的筷子忙碌穿梭,滿含對兒女健康、家庭和睦的知足。
當母親收拾好碗筷,孩子們的目光都集中在父親身上了,心里都在想今年能夠收到多少壓歲錢,父親們的壓歲錢都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一年比一年多,這是取芝麻開花節節高的寓意,至于多多少,則視一年的收入情況而定。父親給每個孩子壓歲錢時都會說出對孩子的新年期望。
每年的年夜飯結束后,餐桌上還是滿滿的,原來母親們做的都是大碗菜或雙份菜,意味著“年年有余”。
飯后的餐桌上添上了一個大果盤,果盤里裝滿了米花糖、炸酥果、花生、瓜子等,一家人一邊吃著一邊看春晚,除夕由一天的喧鬧變成了此刻溫馨的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