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節又進入了冬季,寒冷的北風吹拂大地,一片清冷肅寂。
在鄉村的農家小院里,伴隨著裊裊炊煙,一縷玉米粥的清香隱隱地在微涼的空氣中傳播開來,一股熟悉而溫馨的氣息深深地鉆進了我的心窩里。
在鄉下長大的人們對熬玉米粥可不陌生。鄉村里種植著一種俗稱“馬牙”的白色玉米。這種玉米秸稈高大、不抗風、產量較低,但由于其味道清香甘甜,至今仍有人少量種植。
秋天里,村民們掰下粗壯的玉米棒子,再剝去層層外皮,串成一長溜,掛在屋檐下,煞是好看。等到玉米全部干透,就搓下玉米粒,到村中的石碾旁,碾壓成玉米面。根據面的粗細,可做貼餅子、做粥,一日三餐絕少不了玉米面的身影。
冬季的清晨,在薄薄的清霧里,家里的男人們下地去送糞肥,女人們則起身做飯。只見女人們往鍋里舀上半鍋水,再把玉米秸稈塞進灶膛里。紅紅的火苗燃起來,親吻著鍋底,鍋中咝咝冒著熱氣。不一會兒,水開了,水花翻滾。舀兩勺白玉米面兒潑灑進滾水中,一股粥香便溢滿了整個灶間。
這時,外出的男人也回來了,端來熱氣騰騰的水盆洗過臉,把孩子們從熱乎的被窩兒里叫起來,再將一方小桌擺在炕上,端上腌咸菜和粥盆。一碗熱粥下肚,冬天的寒意頓時祛除得干干凈凈,整個人從里到外都暖乎乎的。吃罷早飯,孩子們背起書包,迎著朝霞,高高興興地向村中的小學跑去。
不論春夏秋冬,玉米粥幾乎是農家飯桌上的必備,配上蘿卜咸菜、炒雞蛋、蝦皮,既能飽腹,又能開胃。
夏天的上午,主婦們會特意多做出些粥來,盛在盆子里,等下地干活回來,就著饅頭、烙餅、大蔥蘸醬喝下去,既清涼敗火,又香甜可口。
吃罷飯,歇歇晌,一覺醒來,渾身又充滿了活力,下午干活時感覺精神抖擻。
玉米不僅淀粉含量高,而且蛋白質、維生素、脂肪、纖維素及礦物質的含量也很高,被國內外營養學專家稱為“黃金食物”,這也是以前人們總吃玉米等粗糧不易生病的原因。現在人們的生活條件好了,天天雞鴨魚肉,早已吃膩了胃口,平時也總想吃些粗糧換換口味兒,喝玉米粥便又成了人們回憶過去生活的一種方式。
我國古代不少文人對于粥也有特殊的感情。明代詩人張方賢的《煮粥詩》:“煮飯何如煮粥強,好同兒女細商量。一升可作二升用,兩日堪為四日糧。有客只須添水火,無錢不必向羹湯。莫言淡泊少滋味,淡泊之中滋味長?!边@首詩把煮粥的過程與生活中的道理巧妙結合,令人稱絕。
一把白玉米面兒撒在沸騰的水鍋之中,經過熬煮,變成一鍋香甜味美的稀粥,讓人們感受到幸福。一碗清粥雖淡,但細品卻能品出歲月的芬芳與人生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