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到公園鍛煉,回來時看到門口有不少賣菜的菜攤,有新鮮的黃瓜,綠油油的白菜,還有鮮紅的小辣椒,散發著特有的清香。在一處攤位前,我看到在地上堆了一堆花生,上面還沾著泥土,用手一捏,飽滿實成,帶著土腥味兒。一下子,記憶的閘門被打開,便又回想起小時收花生的情景。
家鄉的村西多沙地,土質適宜種花生。每當開春時,土地早已被翻耕,送進糞肥,為春種做好了準備。幾場春雨,喚醒沉睡的大地,防風林帶吐出鮮嫩的綠,形成一道綠色的屏障。人們趕著牲口,拉著家什,開始春播了。從南到北的阡陌之上,都是忙碌的人影,犁溝、點種、灑肥、覆土、壓實,一道道工序有條不紊,不出幾日,土地上便灑下了希望的種子。
幾天暖風過后,花生苗拱出土來,探著嫩綠的橢圓形葉芽兒,呼吸著自由清新的空氣。等到立夏,田野里便是一片茵茵的綠,夏風一吹,綠波起伏。花生在生長過程中還需要農人們悉心的打理和照顧,剛出苗幾天,要趁晴天把地壟邊上的雜草鋤去,而且要小心不能傷到幼苗。等到長到沒膝蓋高,還要時常去花生地里把雜草、野菜擇去,免得影響花生生長和扎根掛果。正是放暑假的時候,孩子們也和大人一起在地里彎腰除草,走在綠油油的花生地里,花生葉搔得人腿肚子癢癢的,秧上有時會突然蹦跳出一只螞蚱或蟈蟈來,嚇人一跳。有時也會從花生秧下發現一兩顆野鵪鶉蛋,讓孩子們驚喜得不得了。
過了立秋,天氣漸涼了,地里的莊稼也漸漸成熟了,花生也要起了。人們到地里走一走,拔一撮秧子看看掛果是否多,果實是否實成,看差不多了,便選個日子刨花生。刨花生可是個力氣活。順著第一條地壟開始倒行向地里,輪起大鎬,嘿喲一下,鎬尖刨進泥土里,往上一帶,于是墜滿花生果的秧子便露出土來。刨花生一般都是男人的活計,女人則拎著籃筐負責抖落秧上的泥土,撿拾掉落的花生,然后把秧子平展地放在地上。一塊地收完后,花生秧在地里擺成齊整的條形,曬上幾天,干透了,再往家里拉。
那時,家家戶戶門口都堆著小山似的花生秧,人們坐在花生秧下,將秧子往木棍上摔打,花生果便蹦跳著下來。收獲的季節里,遠遠近近的都會傳來摔花生的聲音,夜里,人們挑燈夜戰,一直忙到很晚。摔完后的花生果堆放一起,里面有不少的沙土和雜葉,需要用簸箕揚一下。人們就地取材,在門口清理出一個不大不小的場地里,四周圍上玉米秸,防止花生果掉到場外。找來街坊里擅于揚場的人,一人用鍬往前送,用力呈扇形一揮,花生果便如雨點一樣向四周里散去,而沙土和雜葉則紛紛落在近前。揚完場,花生就要上房歸倉,人們一邊用籠子往房上倒花生,一邊數著籠子數,這樣就知道一畝地能有多少收成了。
花生收獲后,在房上經歷數月風干。冬閑了,人們在屋里一邊烤著火盆,一邊剝花生,一邊談論著家長里短,說話的聲音和開心的笑聲傳出老遠。雖然外面寒風呼號,屋內卻是暖意如春。花生是鄉下的人們一年到頭吃油的來源,人們都習慣去鎮上的油坊榨油,那醇厚的油香讓人們在品味一日三餐時更添了些許甜蜜的滋味。逢年過節,在鐵鍋里用沙土將花生炒熟,更是所有人家必備的吃食。剝開略焦的花生殼,脆香的花生入口,那滋味真是回味悠長。
現如今,家鄉的土地越來越少了,種的花生也不多了,自家種的那點花生也僅留作平時的零食用,人們吃油時多半是從外面集市上買。不知再過些年,還會不會有人費力地種花生了。而兒時那些種花生、收花生的場景只能留在記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