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四月天,揚中四月鮮。每年清明時節江蘇揚中親朋滿座,這其中的絕大多數是沖著河豚而來,“河豚燒秧草”早已久負盛名,外地人對于河豚的鮮美是贊賞有加,而本地人對于秧草卻有著更為特殊的感情。
兒時常聽父輩們談起曾經的故事,在那些艱難的歲月里,秧草是“救命草”。即使現在走在鄉間的小路上,依舊隨處可見密密麻麻的秧草,似乎田里的秧草永遠割不光,吃不盡。奶奶用她獨特的秘方腌制的咸秧草,一年吃到頭都不覺得膩,現在想來,在那個難得吃上一回肉的年代,是秧草讓人們始終懷著對生活的希望。關于秧草的記憶,是伴隨著母親的白頭發,一天天地根植在揚中人的感情里。
秧草又名南苜蓿、金花菜、三葉草,最早是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帶回長安試種的,在揚中已有兩百多年種植歷史。綠油油的秧草,園子里,田野里,望去,一大片一大片滿上的,像極了朱自清先生描述的嫩綠的小草。在這無邊無際的秧草里,童年的我曾有一個愿望,日里夜里,渴望尋到一顆四葉草,這棵萬里挑一的能夠帶給我幸運和力量的秧草,那股子不服輸的性子也因為秧草變得不再可笑。
秧草耐寒性強,能適應各種不同土壤,深秋播種,早春猛長,頂端壯嫩的草頭割了炒菜,待到開了黃色小花,農民將其翻進泥土,肥沃土壤,來年新綠的秧草從土里鉆出來,陽光照射在遍地的秧草上,空氣中彌漫著春天的味道。四葉草的愿望隨同這秧草一起蘇醒了夢想。
在這之前,無數個揚中人懷著這種希望憧憬美好的夢想,他們走南闖北創新創業,造大橋、修大道、進百強、奔小康,一年又一年,將一座江中孤島建設成璀璨明珠。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顆秧草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永不放棄、團結拼搏,秧草將揚中人不服輸精神帶進了骨子里,不管四季變幻,初心不改,來年總會實現夢想。
如今,上善若水、自強不息的揚中精神激勵著我們繼續前進,人們對于肥肉已經避之不及,而曾經用于肥土的秧草卻成了鮮美之物,時代在變,秧草精神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