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有一名女子,她對鏡顧影,傷感紅顏易逝,于是喃喃吐語:“瘦影自臨秋水照,卿須憐我我憐卿?!鳖櫽笆强隙ㄉ俨涣绥R子的,在近代的玻璃工藝誕生之前,我們古人使用的鏡子大都是銅鏡,由于其含有很重的鉛錫成份,故又被稱為青銅鏡。其實人類使用得最早的鏡子還不是青銅鏡,而是水,正所謂“秋水如鏡”。少時閱讀古典文學時,常常在文中看到“光可鑒人”、“高堂明鑒”一類的詞,自以為“鏡”、“鑒”二字意思相通,后來才知“鑒”還不是“鏡”,《說文解字》中的“鑒”釋義為“盆”,哦,原來“鑒”要裝了水之后才是“鏡”。
從秦漢直到明清,青銅鏡一直都是民間常見的日用品,因為它容易氧化而變得模糊,于是也就出現了一個服務行當——磨鏡。在古代,只要聽到那走街串巷的“磨鏡子耶”的吆喝聲,人們就會紛紛從各自家中拿出各式銅鏡進行打磨。銅鏡使用了幾千年,其品種、款式實在太多了,除了有大小、方圓、厚薄的區別之外,還有木柄、鐵柄以及裝飾各種花紋文字的區別,更高檔的還有鍍金銀、包金銀、鑲嵌金銀的。筆者曾經見過一面有些殘破的唐代銅鏡,青黑色,約成人手掌一般大小,鏡面有些許弧度,鑲有相當考究的花邊。
說起殘破的銅鏡,又讓人聯想到“破鏡重圓”這個成語,錢鐘書先生曾在文章中質疑過破鏡重圓的可能,他說:“破鏡為兩半,非有削金鐵如泥之利器不能,已大非易事,《啟顏錄》言壁上鏡墮地分為二片,更難想象。”為了證實銅鏡不容易破和分,錢先生還聊發稚趣童心,居然和夫人楊絳先生一起把家里收藏的十余件銅鏡“嘗試逐一擲地”,結果是“了無損裂,疑冰莫渙”,望著擲在地上的十幾件完好無損的銅鏡,先生還不罷休,他還說日后要“見博古或博物者而問之”。
然而,筆者是親眼見過數件殘破損裂的青銅鏡的,有一分為二的,有破碎為三片或四片的。
在古代的日用品里,銅鏡實在是太普通了,它普通得就如家家都有菜刀一樣??烧f來也怪,就這么一件普通日用品,卻充滿了神秘感。在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以及一些道書、釋典里,都有著大量與鏡子有關的描述,以至于有了個專門的術語叫“鏡喻”。
我國古代民間有在戶外懸掛反光鏡避災擋邪的傳統,如今南方一些地方仍然流傳著“鬼魅見到鏡子會現原形”的傳說,這肯定是封建迷信的東西。不過,陽光下的鏡子的確具有積極的比喻作用,例如用來警示后人叫“前車可鑒”,古代用來表彰官員洞判執法叫“明鏡高懸”。是的,鏡子的作用不光能用來端正儀容,還能用來提醒自己修身改過,有所為、有所不為。想一想,一千多年前唐太宗李世民就以直言諍諫的忠臣魏征為鏡,聞過即改,坐言起行,從而創造了稱譽為大唐盛世的“貞觀之治”,魏征死后,李世民身邊沒了這面明鏡,他感慨地說出了一段千古名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p>
李世民的話很有道理,但筆者認為說得還不夠完全——李世民以魏征為鏡可以明得失,但如果當時李世民找不到魏征那樣的鏡子呢,或者說他找到了一個奸臣作為鏡子呢,那結果就大不一樣了??匆豢船F代的哈哈鏡,不就是可以把正的照成歪的,把高的照成矮的嗎?所以說一旦參照物找錯,真相自然就會被扭曲。
由此看來,無論鑒人還是照世,關鍵是要找到一面端正的鏡子,且要時時打磨勿使其模糊,這樣的鏡子于德于行才會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