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蹦欠萸榫?,那種詩意,永遠鐫刻在我生命的印痕中,成為一幅意味雋永的永不消逝的自然畫作。離開故鄉多年,我依然喜愛熱烈擁抱陽光、謙誠承載雨露、堅韌扎根大地的
油菜花。每當春風駘蕩,我們踏青郊外,在原野
上看見鋪天蓋地美而不妖、艷而不冷的油菜花時,那就邂逅了真正恣意怒放的春天。而每次與油菜花不期而遇,我就像是遇見了故鄉,沉淀心底的那份記憶便在滿金溢動的花海中翻閱流失的經年。倏然發現自己越來越尋不到夢里故鄉。常常有人喟嘆:消逝的故鄉,回
不去的故土,或者,故鄉已漸行漸遠……正是這種中國式鄉愁,在流年歲月里帶給我們情感的皈依和精神的護佑,就像一面鏡子,折射出多少人,人到中年的內心情愫。少年不識愁滋味。年輕的時候,我們
都執著于漂泊遠航,離開故鄉,去遠方尋找屬于自己的理想。村莊漸漸消逝于身后。時光荏苒,歲月蹉跎,驀然回首,村莊卻變成了一個內心的符號。我們慢慢發現,故鄉,承襲著一個人與生俱來的安全感。沒有了故鄉,人就像清水浮萍,不知自己的生命將漂向何方,沒有了故鄉,人就像小鳥飛離山林,注定讀不懂這世界,讀不懂風景外的風景,一輩子將只能走在自己的影子里,任縷縷鄉愁似裊裊的炊煙隨風而散漸漸淡忘。遠方的那個村莊就是我的故鄉,它像
一張浸透淚水的老照片,一幅褪了底色的年畫,在腦海中慢慢模糊消弭,人們逐漸搬離養育了祖祖輩輩的大山,搬到城里或鎮子上。也許,村莊在未來的某一天,將會還原成一片森林,人們再回眸那故鄉的遠山時,記憶便定格于昨天的浮塵。我的童年就像一棵草,在故鄉美麗的
土地上悠然快樂地生長。那時候,村里人家兄弟姊妹多,淳樸粗獷的山民在厚重博大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沒有時間照看孩子,一群頑童就相約,爬到房前屋后的荒坡上與泥土、牛羊、野草為伴,或鉆進一壟壟一片片隨風搖曳、清香撲鼻的油菜地里放肆翻滾打鬧,累了,就懶洋洋地趴在草地上,看形態各異悠閑自得的甲殼精靈,看風一吹就會溢出綠色汁液的樹葉,看草尖上掛著晶瑩的露珠。一切都是無比新奇。也就是從那時起,我知道了手可以握得住泥土砂石,卻抓不住流水清光。這就是故鄉大地教給我們的生命密碼。對于生長在城市的孩子,大地的模樣是
整齊劃一的街道,錯落有致的景觀樹,裁紅點翠的公園,高聳入云的大樓,即使是周末郊游,看到的也僅是滿眼的綠樹紅花,蒼山大海,望不到邊際的麥田。殊不知,大地的厚重還可以包容萬物,呵護所有的生命。對于我們的孩子,他內心的故鄉到底在何方?他未來的鄉愁是什么?孩子年幼時,我總要利用假期帶他回到故鄉,讓他和村里的孩子一樣,在大地懷抱里唱著、喊著、跳著,采野花、聽鳥鳴、玩泥人,盡情地享受大地的恩賜。而每一次回城的時候,他都眼噙淚水依依不舍。慢慢長大后,上學讀書便成為孩子生活中主要內容,漸漸與那個風景如畫的村莊疏遠了。每一個不諳世事的孩子眷戀鄉下,其實就是依戀大地。鄉下的天地比城里的天地寬厚廣闊,只有到了鄉下,才算真正接觸到了大地。而城市的土地,那算不上真正意義的大地。不管是誰,其實大地就是每一個人的故鄉,鄉愁來自真正的大地。我也曾經和許多游子一樣,感嘆無處安放漸濃鄉思的靈魂。如今,我明白,人,只有腳踏堅實的大地,把那一抹濃重的鄉愁,安置在心底敬畏的大地上,內心才會有了根基,才會有了
真正的寄托。大地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故鄉
。那些從大地上鋪開,綿延著、流淌著、奔放著,轟轟烈烈、洋洋灑灑連接遠方和天空的油菜花,向我們展示了春天的存在,以及藏在我們生命里永恒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