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年中國消費品市場發展報告》發布,其中明確指出“80后”、“90后”逐漸成為消費的主力;支付寶2016年度全民賬單報告顯示,過去一年71%的支付筆數發生在移動端;中國“千禧一代”80后、90后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主流力量,80后人均支付金額已超過12萬元,90后使用移動支付比例達91%。然而由于社會經驗缺乏,青少年的消費心理存在一定的矛盾性:一方面,未來10到20年內,這一代青少年將成為我國消費人群中的主力軍;另一方面,由于缺少獨立經濟來源和社會經驗,青少年對金錢與消費的認識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本調查旨在通過問卷,了解青少年群體對消費與理財的認識,并對其提出合理化建議。
本次問卷調查全部采用網絡問卷形式,男女比例約為1.13,被調查者中11~19歲的人占71%,19歲以上的青少年占29%,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調查的第一部分,我們先初步了解了青少年的收入與支出情況。結果顯示,18%的人月支出在100元以下,9%的人在2500元以上,絕大多數人的月支出水平在100~2500元之間。
根據年齡與收入水平制作2×2列聯表如下,得出K2的觀測值為88.4300
年齡 支出 | 19歲以下 | 19歲以上 | 總計 |
1000元以下 | 128 | 14 | 142 |
1000元以上 | 12 | 42 | 54 |
總計 | 140 | 56 | 196 |
可以得出,支出水平與年齡有關,年齡越大,支出也相對越高。這可能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青少年的生活經驗不斷增加,其父母對他們的信任度也增強;也可能是因為部分人進入大學,脫離父母生活后,需要自己負擔的支出也更多。
值得警惕的是,有些同學進入青春期后,叛逆、炫耀的心理使得他們盲目追求名牌或昂貴的產品。不僅如此,只有約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自己還有除父母外的其他經濟來源。
在對青少年高消費問題的看法上,絕大多數受訪者認識到了它的危害性,81%的人認為應大力提倡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傳統美德,說明大多數青少年對未來的獨立生活已經有了初步認識。
但是,仍有極少數受訪者覺得自己有時會盲目從眾,這雖然不是主流,但仍會對個人的成長產生消極影響。身為青少年,我們即將邁入社會的大門,必須對自己的經濟能力有較為清醒的認識,否則嚴重的入不敷出對他們步入社會后的生活極為不利。目前,社會上許多成年人仍未獲得財務自由,與他們在青少年時期沒能形成良好的消費觀有很大關系。
通過調查我們了解到,71%的人購買商品時會考慮討價還價,超過九成的人購買時注重價格因素和商品質量;當遇到不好用的商品時,約53%的受訪者選擇堅持用完或轉送他人,35%的人覺得應該看價錢做決定,反映出他們已經具有一定的節儉意識;但仍有12%的人會直接扔掉,隨著經濟收入的增加,將來這一比例還可能繼續提高。因此,引導青少年養成三思而后行的消費習慣,將錢花在刀刃上,是很有必要的。
俗話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要想獲得財務自由,理財不失為一種好方法。18%的人認為自己非常了解理財,能獨立完成一些理財決策并獲取收益;60%的人聽說過,但不了解理財的具體細節;22%的人則完全不知道。在前兩部分人中,約七成以上知道至少3種理財方式,25%的人只知道存銀行;有無理財計劃的人則各占一半。當前青少年雖然具有一定的理財意識,但對于即將步入社會的青少年,這些認識顯然是遠遠不夠的。
對青少年來說,壓歲錢可能是他們能夠支配的較大金額。在對壓歲錢的處理方式上,70%的人通常將其存入銀行,23%的人會上交父母,而7%的人傾向于馬上花完,說明大部分人已經具有理財意識,懂得將暫時不用的錢合理安排,以備不時之需。
通過此次調查,我們了解到青少年普遍對消費與理財有較為理性的認識,但這種認識是不全面的、局限的,消費缺乏計劃、過于盲目等問題在青少年中仍十分突出。針對上述問題,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角度考慮應對之策。
學校方面加強教育。青少年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中度過,學校的影響對他們消費觀的形成有重要作用。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開設消費與理財的選修課程;尤其是數學、思想政治課老師,在日常教學中課可以滲透相關知識,既可以讓原本枯燥的課本內容有趣化,加深學生對課內知識本身的理解,又在不知不覺中培養了學生的理財意識,一舉兩得。
家庭方面注重引導。在調查中,約37%的人認為自己的消費理念或消費風格受到來自家庭的影響,因此,提高青少年對家庭事務的參與度,對于青少年增強責任感,建立健全人格,都大有裨益。
近年來,“月光族”、“剁手族”、“啃老族”等人群引起人們熱議。但大部分人都只看到表面,細究導致這些行為的深層原因,就是他們青少年時期沒有養成對消費與理財的全面認識,說明社會對這方面的投入存在很大欠缺。我們建議今后在宣傳上,可以借鑒在交通、衛生等方面的成功經驗,制作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動畫公益廣告、順口溜等,從小培養青少年的理財意識。另外,應加大對青少年的關注力度,給他們提供實踐的機會,例如部分銀行已經在這方面做出嘗試,推出兒童信用卡服務,融入符合青少年性格特征的功能和元素,讓“小鬼”當家推動整個社會向前發展。
打鐵還需自身硬,不論外界因素如何,提高自身素質仍是關鍵。無論消費還是理財,慎重的思考必不可少,既要考慮當前需要,又要考慮今后的需求,量入為出,適度消費,讓每一分錢都發揮應有的價值。時下部分國內高校推出“大學先修課程”,青少年完全可以通過這種途徑武裝自己的頭腦,將知識應用到生活,融會貫通,積累經驗。
做事要從娃娃抓起。青少年時期是學習的黃金時期,也是“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做好對青少年消費與理財的研究和引導,不僅有利于青少年個人的成長,更會對未來我國經濟注入活力,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培養有能力的接班人。提高青少年這方面的能力,還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