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高中語文課本中有一章節名字叫做“月是故鄉明”。曾經和同桌開玩笑,難道故鄉的月亮還會比外面更加明亮嗎?等到我外出求學,才真正明白當初少年不知愁的滋味。那時的中秋,一個人在北京大街上漫步,看著周圍小區的燈光,想家的滋味一點點蔓延在心頭。當發現街上來來往往的車流中夾雜著一輛“浙A”車牌的汽車,雖然不認識車主,但也好似有了一種寄托,整個人的情緒都好了起來。
畢業回家工作,因為口音的差異,總讓客戶誤解我是外地人。一直記得剛到單位上班,客戶說要交“路養費”,陌生的北鄉話讓我一頭霧水,在一番比劃下,才弄明白客戶交的是錄像費,也就是數字電視費用。還有一位上了年紀的阿姨,是水庫移民,一見到我就用蹩腳的普通話說:“我在旁邊辦,我的話你聽不懂。”鄉音的差異,讓我無法快速和客戶熟悉起來。
今年春節,因為臨時借調,我到了另外一家支行上班。有個老人家來存錢,但是不知道該如何用普通話表達自己的需求,急得臉都紅了。當我嘗試著用南鄉話回應時,他終于笑了:“這個話才對,說著順口。”鄉音的一致,讓我很快得到了客戶的認同,甚至還有客戶開玩笑說第二天還要找我辦業務。
南北鄉工作的不同,讓我感觸很多。有時候客戶辦理業務的時間很短,一兩分鐘就可以完成,而我們需要在這段時間內判斷客戶需求,營銷新業務,往往客戶聽著心動,最后卻猶豫放棄。這中間差的就是一份認同和信任。鄉音,或許可以打破這個隔閡,讓我們迅速贏得客戶的認同和信任。
鄉音是外婆的搖籃曲,是小伙伴的嬉笑打鬧,是媽媽的叮嚀,是爸爸的教導,鄉音承載著一個人從小到大的記憶。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最難改變的是鄉音,最熟悉的也是鄉音。
我們都無法避免有著鄉土情節。當處在一個陌生的環境,遇見同鄉,聽見鄉音總能讓人覺得安心。就像我在北京的大街上遇見“浙A”的車牌,鳳川的客戶聽見我的南鄉話,雖然不相識,但是親切感就是這么莫名其妙地出現了。因為鄉音,我們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遍及城鄉的網點,會擁有各種口音的客戶。完善的輪崗制度,也會讓我們遇見不同的鄉音。偶爾給自己加加餐,學幾句當地的話語,或許也能給我們的工作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