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亦醉人何必酒,書能香我不需花。”關于讀書,清高者云:“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實用者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林林總總的見解里,哲人培根總結得最好,他認為“讀書足以怡情,足以長才”。
是的,人類的生命是有限的,我們無法延展生命的長度,但我們可以拓展生命的寬度。一本好書就是一趟旅程,就是一次生命的拓展……在《論讀書》一文中,培根還這樣總結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我讀過的那一本本書,都或多或少塑造了我的性格。還記得在中學時代,我曾經驚嘆魯迅先生字里行間的深意,也感慨過《邊城》中的湘西少年儺送和翠翠的青澀戀情。那時,顧城、海子、舒婷等朦朧派詩人的詩歌是我摘抄本上的常客。還有三毛和白先勇,一個夜夜講著《撒哈拉的故事》,一個安慰著我們,告訴我們他也曾經有過一個《寂寞的十七歲》。在數學考試的前夜,被幾何證明和三角函數打敗了的我,沉浸在沮喪和失落中無法自拔,是三毛的《傾城》一遍遍慰撫著我的心,從而使我能冷靜地對待第二天的考試,并且使我相信茫茫深夜里還有許多人也在挑燈夜讀,孤單的并不只有我一人。博爾赫斯說天堂應該就是圖書館的模樣,但我認為一本好書勝過了天堂。
曾經有這樣一首流行的打油詩:“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蟲冬又冷,要想讀書等明年。”詩中充滿了戲謔。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有刷不完的微博、追不完的電視劇、朋友圈里點不完的贊以及購物車里買不完的清單。很少有人會想到,窗外春日將盡、天色已晚,是時候點上一盞橘燈,品著一壺香茶,翻開一本好書,將自己放逐于字里行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