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窗戶,大自然清新的空氣涌入室內。眼前是寬廣的田野,碧綠的禾苗在微風中翩翩起舞,陽光下閃著亮光的流水在縱橫交錯的小溝里緩緩流動,叫不出名的野花正靜悄悄地開放,幾只麻雀喳喳地叫著,似乎在尋找自己的伙伴。這是一片安靜但有點寂寞的田野。如果此時能在鄉間小路上看見孩子們追逐嬉戲的身影,聽到他們的歡呼尖叫聲,那將是怎樣的風景呀。可惜這只是我美好的愿望罷了。
記憶是及時雨,總是在十分恰當的時機出現,滋潤干枯的心田。我的童心永遠奔跑在五彩繽紛的田野上,田野猶如童年的大舞臺,我們好似一只只小蜜蜂,每天在田野上看不夠、聞不夠、玩不夠,揮灑著無限的自由。曲線優美的鄉間小路上留下了一個個頑皮的腳印,草叢中隱藏著一串串的歡笑,晚風里飄蕩著兒時淡淡的憂傷。如今,在身心疲憊的夜晚,常常會有一雙沾滿泥土和青草的布鞋撥開生活多年的塵埃,緩緩走進我充滿疲倦的夢中。
春夏之交烈日當空時,我們幾個小伙伴唱著那時十分流行的兒歌“陽光在前面帶路,風呀吹向我們”,帶著面盆、竹簍走進田野,到稻田旁的水溝里捉泥鰍。水溝上有寬大的芋艿葉遮陽,下面有豐沃的泥土,那是泥鰍的首選藏身之處。先將水溝首尾截流,把水排盡,用手翻動涼嗖嗖軟綿綿的淤泥,即可見到一條條泥鰍靜臥在那里。泥鰍見到我們后,劇烈地扭動身軀,頓時泥漿四濺。那時泥鰍多得很,一個小時就能裝滿竹簍。當我們看到自己身上泥漿點點,也成了“泥鰍”時,我們就跑到抽水機旁的水渠里給自己洗個澡。有時還會挑一些青黑的小泥鰍放入水溝中,看著它們扭動著身軀游向遠方。
與捉泥鰍相比,釣黃鱔就難多了,它需要更多的耐心。釣黃鱔的任務往往由比我大四五歲的男孩子完成。我們主要在水溝里和田間小路旁尋找隱蔽在草叢間的黃鱔洞。繞著田疇左三圈右三圈后,好不容易找到一個黃鱔洞,真有點“眾里尋她千百度,那人卻在燈光闌珊處”的驚喜,藏不住心事的童心瞬間化為尖尖的喊叫聲。
剛開始釣的時候是絕對不允許發出聲音的,黃鱔一旦受到驚嚇就會棄餌而逃,我們雙目圓睜,屏氣凝神,看著黃鱔咬著蚯蚓慢慢地游出洞外。突然,大男孩果斷發力向外猛拉,釣桿在空中劃出優美的弧線。看到扭成一團的黃鱔,大家蘊藏已久的興奮終于噴薄而出,化為一陣歡呼,飄灑四野。
風景如畫的田野上也蘊藏著無數的奧秘。走出課堂后,我們常常帶著好奇心和一串串的問號走進這“第二課堂”。記得學習了《小蝌蚪找媽媽》后,我幾乎每天放學后就去田野的小溝里,觀看無數的小蝌蚪在水中暢游,觀察它們肢體的悄然變化,關注它們一天天的長大;在學習完楊萬里的“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的古詩后,我總覺得自己能分辨出兩種大同小異的顏色,好幾次拿著網兜奔跑在金燦燦的油菜花叢中,去捕捉飛舞的黃蝶。夕陽下,采一朵蒲公英,目送四處飄散的花絮,輕輕吟唱老師剛教的兒歌:“草地上,風兒吹,蒲公英打瞌睡,夢見懷里的寶寶,變成傘兵滿天飛。”放學的路上,看見在風中起伏不定綿綿不絕的麥苗時,我們忍不住放慢了回家的腳步,靜立在那兒,體會古人筆下描繪的麥浪滾滾的美景。
我不知道現在孩子的童年生活里有著怎樣的樂趣,常常在電視上看見孩子們去鄉下體驗農村生活,當看到他們忙得不亦樂乎、一臉的燦爛時,我暗自慶幸自己有過一個田野上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