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退休時,兒女們還在忙著工作,老伴整天忙著家務,于是獨處就成了我的一門必修課。
一個人,對鏡成雙影,轉身為孤鴻。時間一長,我也就慢慢地適應并喜歡上了這一種情境。我在寂靜中輕輕吟誦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個人在這蒼茫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以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瞬間,有一條澄碧的小溪從我的心頭潺潺流過,原先的孤獨一掃而空。
我愛上了這樣一份獨處,獨處是一個寧靜的港灣,我的精神之舟在這里停泊,獨處溫暖著我的軀體,撫慰著我的心靈。我一遍一遍地回溯往事,歲月的記憶就像暴風雨來臨前的荷塘里的小魚,一樁樁一件件,都活生生地躥上了我的腦際,讓我想起了遙遠的“山間鈴響馬幫來”。
20世紀60年代初,我作為知識青年支邊,在云南西雙版納的原始森林中修筑公路。山高路險,“猿猱欲度愁攀援”,于是馬幫就成為了當時我們與外界聯系的唯一交通工具。一個馬幫通常有十多匹到數十匹馬不等,領頭馬的脖頸下掛著一串馬鈴,它帶頭走在前面時,鈴聲叮當叮當地響著,在空曠的山谷里傳得很遠很遠,后面的馬兒聽到鈴聲都會緊隨其后。馬幫不僅為我們運來了生活物資和工業用品,同時還常常為我們帶來了精神食糧——積攢了一個多月的報紙和家書,所以“山間鈴響馬幫來”便成了當時知識青年們心目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每當聽到馬鈴聲,大伙立刻奔走相告,紛紛前去幫著卸下貨物,翻看有沒有自己的家書。收到家書,大家急不可待地打開信箋,細細品讀。那種激動與幸福的場面至今令人記憶猶新,讓我真正體會到了“回憶是人生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這句話的意義。
回首往昔歲月,總有一些明媚的陽光在寂寞的日子里流淌,讓人歡喜,讓人惦念。獨處是一種美好的境界,它的真諦要靠我們自己去感悟去把握。
獨處還是神秘的“過濾網”和“凈化器”,即使是往昔歲月里相當悲苦的記憶,也會過濾掉苦澀而凈化成為甜蜜的回想。
獨處還有著平靜、博大、自由的氛圍和思維空間,能讓思想的駿馬縱橫馳騁,獲得超越升華而變得豁達淡泊,從而領略到“海闊天空”的真實內涵。
獨處有著頤養天年不可多得的心境,當浮躁盡除,功利淡化,驀然回首,天機消融于心,沒有喧鬧、沒有客套,沒有是非,一個人無言地端坐在陽臺上,恣意地放飛心靈,咀嚼人生,品味生活,優哉游哉。
獨處是一杯陳年老酒,越久越醇,愈品愈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