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過年”這兩個字,除了讓人們感受到時間的飛快外,似乎已經沒有什么特別值得興奮的了。
早晨上班時,廣播里正在討論過年的感覺,很多人發出感慨:“現在生活條件好了,物質條件豐富了,年味兒卻是越來越淡了。”“自從沒有了壓歲錢,過年就感覺沒有滋味了。”“要是我們也像國外有個圣誕老人一樣的吉祥象征,也許過年會更生動一些”
小時候過年,年的味道很濃,那是永遠磨滅不了的記憶。那時候還不時興去飯店里過年,我們全家都回鄉下和爺爺奶奶團圓。盡管兩位老人都七十多歲了,但爺爺的牙口還可以嚼得動赤沙豆,奶奶還可以一腳跨上一米多高的水泥臺到屋頂上去曬東西。
因為身體硬朗,奶奶燒一桌子的年夜飯毫不費力。雖然現在已想不出以前年夜飯是什么菜了,但那香噴噴的味道卻依舊清晰。
那時吃年夜飯還總有一些小插曲,例如鄰家的大狗小貓,都會聚集到我們的桌子底下討食吃。我小時候最怕毛茸茸的小動物了,有時冷不丁地被它們碰一下,我總是尖叫一聲抱緊坐在一邊的媽媽,那滑稽的樣子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那時鄉下沒有電視,吃完年夜飯大家就到屋前的場壩上去放煙花。等到煙火徹底變成了滿地的紙屑時,我們才回到屋里,這時奶奶早已在桌子上擺滿了茶點。左鄰右舍的人們這時都會聚到一起談天說地,直到大家感覺冷得腳指頭都發僵了,才會各自回家睡覺。
記得鄉下老屋有東西兩間廂房,東廂房是伯伯一家住,我們一家就住西廂房。一覺醒來,隔壁灶間總是飄過來柴火的味道,鐵鍋里的粥香已經彌漫了整間屋子。
記得那時我新年的第一頓早飯基本都是兩個煎雞蛋加一碗米粥,小菜是奶奶自己腌的咸菜。吃過早飯,便開始了拿紅包,穿新衣,放鞭炮,走親戚等“固定程序”,盡管都是老幾樣,但對于孩子們來說,這些都是新年的專屬快樂。
我一直覺得快樂是可以營造的,如今很多人都說“過年越來越沒意思”、“春晚越來越不好看”、“天天吃飯館,年夜飯也無所謂了”、“日日穿新衣,過年也一樣了”,我卻不這么認為,因為歡樂應該是自己努力發掘的,而不是沉浸在“過去式”里。
身為長輩的我們也應盡量給孩子營造出過年的欣喜感。過年的時候,可以讓孩子穿上平時不常穿的公主裙和毛茸茸的潔白披肩,我想她綻放著笑容的小臉,做媽媽的看到了一定比她還高興;還可以送一件有意義的禮物給兒子,讓快樂伴隨他新年成長的每一天;如果有可能,也可以帶孩子去南方走走,在椰林海風的美景里感受一下過年“專屬”的輕松愜意
其實,中國人從骨子里還是渴望過一個像樣的年,所以不管時代怎么變化,一年一度的春節永遠都是中國人最看重的一個節日。因為度過一個快樂的新年假期,不僅會為日后留下一抹美好的回憶,還會為新的一年討來一個好彩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