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底以來,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氣溫驟降,寒冷刺骨的天氣仿佛一夜之間進入到我們的生活之中。為應對突然到來的極端天氣,在那個時間段,雖然還未到既定供暖日期,但全國已有12個省(區)部分城市,陸續開拴供暖或預供暖??吹竭@則報道,我心想:這真是一個“暖”消息!這說明,黨和政府高度關注民生問題,真正把老百姓的冷暖放到了突出的位置上。我們不再為嚴寒擔心了。
像這種“溫暖如春”的幸福生活,在我的童年時代是不敢想象的。在我的記憶里,上個世紀60年代北方地區的冬天,給人印象最深的印象就是寒冷。進入冬季以后,凜冽的西北風讓樹葉凋零,滴水成冰,孤寂難耐的冬天就這樣降臨了。每到這個時候,大人們都忙著給自家的孩子穿上臃腫的棉衣,戴上厚厚的棉帽,裹上長長的圍巾,穿上笨重的棉鞋,活脫脫就像是一個裝在套子里的人。由于衣服太厚重了,胳膊、腿都無法自如地彎曲,走起路來就像笨拙的企鵝一般。
在過去那個年代,為了度過漫長寒冷的冬季,雖然人們各方面的條件都非常艱苦,但在我的老家,人們還是想出不少抗寒辦法。譬如將爐灶里燃燒后還帶著火星的灰燼盛到陶制的火盆子里,白天放在室內抵擋寒氣,順便也可用來烤一烤凍僵的手腳。晚上睡覺前,先將火盆子擱到用樹枝編成的一種叫“火烘子”的取暖器里,而后再把它放入被窩內取暖,好像搭了一個暖棚。
寒來暑往中,我漸漸長大。1985年,我師范畢業后被分配到一所農村中學教書,住在學校簡陋的校舍里。在冬天來臨前,為了抵御寒風的侵襲,從就近的老鄉家找來一些玉米秸稈,混合著泥巴將一個個窗戶封死,在又黑又冷的環境里同大自然作斗爭。兩年之后,我被調入鄰縣一家銀行工作,就職的單位冬天采用燒煤取暖的方式。營業室里放置著一個大鐵爐子,連上一節節的爐筒子,豎起一個通向室外的大煙囪,整日里爐火熊熊,燒得爐身紅彤彤,屋子里也十分暖和。和從前一比,心里感到無比的幸福和溫暖。
1996年,我家搬進了條件好一點的房子。冬天用上了自家燒的土暖氣,但室內溫度也僅有10度左右,晚上還要靠電褥子暖被窩。幾年后,縣里建起了熱電廠,開始實行集中供暖。這期間,我們又搬進了新購置的采用集中供暖的商品房,室內溫度能夠保持在20度以上,在家里再也不用穿厚重的棉衣了。睡覺也不用再蓋好幾床厚被子了。
當今年第一場寒潮到來的時候,氣溫降至冰點以下。下班后,我帶著一身寒氣推開家門,一股熱浪迎面撲了過來,十分溫暖!我看著自家陽臺上盛開的花朵,望著室外隨寒風狂舞的樹枝,感慨萬千。這眼前的一切,真是來之不易,我們應該感謝今天這個偉大的時代。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們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空前提高,吃、穿、住、行等方面也都實現了質的飛躍,這不僅讓我們迎來了汽車時代、網絡時代,也讓我們攜手走進了“暖冬”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