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端午節(jié)的最初認知,完全來自于粽子。我的小學課本,壓根兒就沒有涉及到“楚辭”或者《離騷》的只言片語,兒時母親也從未給我們講過端午節(jié)的由來,好在粽子并不會因為我們的無知而改變所蘊含的味道。所以,我總會把端午節(jié)和甜香黏軟的糯米聯系起來。這使得整個貧乏的生活,還能透射出星星點點的光亮,就像枯枝間的苞蕾,滲漏出些許隱秘的春意。
后來知道了屈原和楚懷王,知道了《離騷》和汨羅江,知道了每年的這一天,人們蜂擁江岸,采艾葉、插艾蒿、掛菖蒲、吃粽子、競龍舟,把一種悲情的懷念渲染成了歡悅的行為,既熱熱鬧鬧又轟轟烈烈。目的就是為了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
關于《離騷》,史學家司馬遷給出的評價是:“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其評價之高,似乎在《史記》中還找不出第二例。司馬遷曾一度認為,屈原寫《離騷》,是在楚懷王時代。后來發(fā)覺自己搞錯了,又在《報任安書》中做了更正。司馬遷說:“屈原放逐,乃賦《離騷》。”他最終認定,《離騷》是作者被流放以后的作品。
節(jié)日的壽命注定要比人的壽命長久很多,屈原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給了這個節(jié)日,在結束自己生命的同時,也打開了一道精神上的光芒。他的身軀被汨羅江水帶走了,但他的精神或許在粼粼的波光中展示給我們后人,他讓我們看到了情操的高潔,領略了一種情懷,留下了一種隱痛。我知道,這種深入骨髓的隱痛,來自時間深處的召喚,一個背負著深重苦難,行走了兩千多年的節(jié)日,其實是在為自己的存在尋找一個答案。從這個意義上講,端午節(jié)帶給我們的,應該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就像詩人余光中所說的那樣:“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
忽然覺得,端午節(jié)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葦葉,它的含義和內容,就包藏在粽子餡里,粽子餡的飄香,滲透著葦葉的清香,如同端午與屈原之間的浸染,節(jié)日與人格的統一。從某種意義上理解,歷史也是有溫度的。因為承載了溫度,使得堅硬的歷史,柔軟了許多。很多的時候,把歷史當作是生命的結局,敘述起來更具有情調。正因如此,每當端午節(jié)品嘗粽子時,心的分量,會沉重許多。甜美的粽子,會引我們站在兩千三百年的高度,來聆聽一位愛國詩人的獨白與傾訴。隔著時空,我們仍然可以想象到,在那個五月初五,有一位偉大的詩人用生命詮釋著人生的意義。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說,雖然前邊的路漫長而又遙遠啊,我將不遺余力地追尋真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他又說,為了心中美好的一切,即使是讓我死多少回,也不后悔(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唯其不改愛國初衷,唯其不忘人民疾苦,一個偉大的、帶有紀念意義節(jié)日誕生了,這就是端午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