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經濟建設成就舉世矚目。但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經濟高速增長的背后,是嚴重的環境污染和巨額的生態赤字。頻發的霧霾、被污染的水源、重金屬超標的土壤等,是當前我國生態環境問題的突出表現。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繼黨的十七大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項國家層面的戰略任務明確提出,黨的十八大報告又專辟章節單篇論及“生態文明建設”,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規定了生態文明建設的若干制度機制舉措,十八屆五中全會將“綠色發展理念”作為十三五期間指導我國社會發展的五大理念之一。
將生態文明建設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中國是第一個。美國建設性后現代主義領軍人物柯布、格里芬等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寄予厚望,將中國視為“全球生態文明的希望”和“引領者”。就這個備受世人關切的生態主題而言,葉海濤著作《綠之魅:作為政治哲學的生態學》(社科文獻出版社2015,以下簡稱“該書”)的出版,可謂恰逢其時。
在生態學、政治學、哲學以及經濟學、社會學、倫理學等跨學科視野中,在對“政治哲學”概念做正本清源式重新理解的基礎上,在政治與哲學的復雜張力結構關系中,該書主要從三大層面展開論述。
該書借用羅蒂的“轉向”術語,將生態環境的公共物品性質視作政治學向生態學“轉向”的起點,將生態社會運動視作“轉向”的過程,綠色政治諸原則于此間得以型塑。綠黨從“異質性”到“勻質化”的轉變,恰恰印證了政治和哲學之間的內在張力。這樣的觀點和論證,對于我們理解綠色政治學的緣起與成型,大有裨益。
接下來,該書由政治層面的分析延伸至哲學層面的思考。作者提出,“自然”概念是政治思考的理論元點,“自然”由“巫魅”而“祛魅”再“復魅”的過程,反射了人類的政治態度和制度安排;人與自然關系模式中,人類中心主義和生態中心主義的對抗與調和,構成了綠色政治的哲學基礎;再進一步講,啟蒙以來人類(理性)對自然主體地位的確證,是造成當代生態環境危機的最深層次原因;因而人類需要再次啟蒙:生態啟蒙。其中,關于自然與政治的勾聯、人類第二次啟蒙、人類中心主義與生態中心主義之爭中馬克思的啟發等觀點和論證,既具有歷史的深度,又具有哲學的厚度。
最后,綜合政治與哲學兩條線索,該書在與自由主義、保守主義、社會主義等主流意識形態的比較中,闡明了生態主義是一種新的政治意識形態,并為我們的思想和行動注入了某些全新的要素。結語部分,套用羅爾斯頓的“荒野哲學”范式,作者提出,對于政治領域的綠化,“自然”具有關鍵作用和某種終極價值意義。政治哲學正在走向它的“荒野”時代。對于書中所談論的“自然”、“荒野”等關鍵概念,作者既能追根溯源展示思考的深度和思辨的魅力,又能關注現實展現客觀的分析和激情的語言。盡管該書的論題和論域主要是政治哲學意義上的,但閱讀起來并沒有讓人感到晦澀和太大的學科障礙。
在理論上,該書有助于從整體上把握生態主義及生態文明的精神實質;在實踐中,該書有助于當下大力倡導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有助于綠色發展理念引領作用的解讀與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