裊裊的炊煙,不僅是鄉村的標志,更是家的寫照。有炊煙的村子才會有生機和靈氣。
清晨,當朝霞染紅天邊,鳥兒便會喚醒沉睡的村莊,喚醒勞作的人們。祖母和母親都是十分勤快的人,每天早早的就起來了,大多數時候,我家的炊煙往往是第一個裊裊升起。當時,鄉下大部分人家還是燒柴,因為煤不僅要走出幾十里路去挑,還得口袋里有錢,所以許多人家燒不起。于是,炊煙是鄉村最常見的景象。誰家的煙囪冒煙了,就是要開始做飯了。母親一天到晚基本上在外面勞作,要伺弄四畝責任田,還要種菜養牲畜,一年四季沒停息的時候。所以大多數時候,我家灶膛邊做飯的就是祖母了。
祖母一生中苦日子居多,1979年冬天我家搬入新居后,父母把祖母也接上來住。祖母烹調的手藝不錯,她做的飯菜是我們家餐桌上的美味。那時的農村老表家多用茶油炒菜,豬油是很難弄到的,因為家家戶戶養的毛豬要統一賣給公社食品站。父親遠在坊樓上班,離老家有幾十里路,偶爾能夠從公社食品站弄點豬板油回來,祖母十分高興,她最喜歡在糯米飯里放點豬板油,吃起來是又爽口又有回味。
鄉間的炊煙是常見的,也是一根長長的繩索,牽著飯菜的清香,牽著我們垂涎欲滴的渴望。
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炊煙離我們越來越遠了。現代化的廚房,現代化的炊具、廚具,加上五花八門的調味品,然而烹飪出的飯菜與炊煙時代的味道卻截然不同了。當年炊煙的味道,其實就是家的味道。炊煙之于游子,是一份對家鄉的眷戀;炊煙之于母親,是無私的愛心;炊煙之于女人,是日常生活的點滴小事;炊煙之于自己,更應該是珍愛自己珍愛家庭的情趣。炊煙不僅是有味道的,而且也是有顏色的,用炊煙點綴的生活自然頗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