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的蓮花,有三張文化名片正在打造,即是“‘一枝槍’、‘一道菜’和‘一朵花’”。其中,“一道菜”便指蓮花血鴨。
蓮花血鴨作為一道地方名菜,早已走出偏僻的小山區。不要說省內的南昌、贛州等地,就連北京、上海、廣東等大城市也有不少“蓮花血鴨”菜館。特別是那些遠在外地工作或學習的游子,離開家鄉的時間越長,對這道菜的想念就越發的厲害。千里之外風塵仆仆地趕到家里,對爹娘說的第一句話恐怕就是:“我真想吃鴨崽哩!”
在蓮花,血鴨作為一道菜有兩種做法,以縣城為中心的龍西老表,做的是酒血鴨,現在大多數外地的蓮花血鴨館都是延續這種做法。
在蓮花農村,吃鴨子的旺季是農歷六月至七月這段時間。特別是農歷七月,鄉村民謠云:七月七,毛雞毛鴨殺一些。將一只剛長成的重量為一斤五六兩的鴨崽殺好,黃酒、茶油、鮮紅辣椒備好,早前農家生活水平還比較低,家中吃飯的人多,大人就在鴨肉里加點絲瓜、毛豆進去增加份量,精心烹制。
當大人把兩碗熱氣騰騰的鴨子端上桌時,最高興的莫過于孩子們了,一個個早就盛好了飯等在那兒了。有孝心的晚輩會把鴨肝、鴨心等沒有骨頭的內雜夾給爺爺奶奶吃,自己則把鴨爪子、鴨肉不停地往嘴里送。到最后連盛菜的碗也被舔的干干凈凈。說實話,在外鄉是吃不到這口味的,這非得要蓮花本地長的叫得脆響的鴨子,蓮花山里產的清亮亮的茶油,蓮花山里釀的醇香水酒和蓮花田園里的紅椒,做出的菜才會色、香、味俱全,讓人久久難以忘懷。
蓮花血鴨還有另外一種做法是鹽血鴨子,上西的農村普遍是吃鹽血鴨。原料差不多,也是取自農家放養的本地麻鴨,與酒血鴨做法不同的是,鹽血鴨在殺鴨子時把鴨血放鹽水里,然后迅速攪拌,以免鴨血結塊。褪毛后將鴨子剖開清理內臟,將鴨子剁成1.5厘米見方大小的塊狀,準備好茶油、生姜、大蒜等。另外,龍西老表炒酒血鴨多用新鮮的紅辣椒,而上西血鴨多是用新鮮紅辣椒和青辣椒切成2厘米長的方塊,待鴨子煸炒到六七分熟時再放進去和著鴨肉一起炒。
鹽血鴨出鍋后,樣子上沒有酒血鴨好看。咋一看上去,很像紅褐色的漿糊。然而夾一塊嘗一嘗,你一定會忍不住要夾第二筷,因為這味道確實獨特,有點辣,還有點甜,爽滑但又有嚼勁。父親曾在坊樓工作,學會了上西老表家的鹽血鴨做法,再加上好多人不能吃酒的緣故,而今我家里做的血鴨基本上以鹽血鴨為主。我個人認為,這上西的鹽血鴨比龍西的酒血鴨味道更好一些,是非常值得推廣的一道好菜。
走遍大江南北,忘不了鄉情鄉音,更忘不了那一道可口的蓮花血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