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之余,憶起故鄉,浮現在腦海中的總是那一縷縷于屋檐之上輕輕蕩蕩緩緩而起的炊煙。炊煙,是一個村莊興盛繁榮的符號,也是在外漂泊的游子心靈上的寄托。臨近中午或是傍晚回鄉,遠遠地望見村莊上頭氤氳著的淡淡炊煙,便讓人內心充滿了向往和欣喜。隨著腳步的臨近,縷縷煙火的氣息蕩入鼻息,那股熟悉的味道,不知不覺已然醉了人的心田。
故鄉的炊煙每天都會在各家各戶的屋頂上空準時裊裊升起,無論風雨。就像人們日出而作和日落而息的規律一樣平常,一樣普通,一樣準時。如果說濃密蒼青的樹木是村莊的美麗衣飾,而那每天飄起的炊煙便是讓村莊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呼吸。炊煙伴著人們走過了酸甜苦辣的日子,也給人們帶來了溫暖馨香的時光。
清晨,人們從自家的院內柴草垛邊抱來干柴,掏盡灶堂的灰燼,將引柴用洋火點燃,火著旺了,塞進灶堂,再不斷地續柴。于是鍋內的水沸騰了,不久便有粥的香味發散開來,各種嘈雜的聲響驚醒了還在夢中的孩子,喃喃自語著起床。煙氣蒸騰著、翻滾著,從灶間的窗臺縫隙間溜出去,沿著屋檐飄向半空,嘰嘰喳喳的燕子們在巢里呢喃著,仿佛也在炊煙中傾訴著生活的滋味。屋頂上的煙囪口吐著悠長的煙線,向天空絲絲縷縷的飄散。于是,人們便在這晨煙的味道中洗漱、吃飯、外出務工、學習,開啟一天的時光。
中午,太陽暖暖地照在村莊的上頭,蓊郁蔥籠的樹林為村莊遮擋著濃烈的光線,斑駁的樹影投在街道之上,有風爽爽地吹過,當家的主婦又開始忙碌了起來。雞鳴狗叫聲中,飯菜的香味飄散在街道,炊煙從各家各戶的煙囪里爬起來,隨著午間的熱風一點一點散得盡了,就像人們慵懶的步子一樣,輕飄飄、軟綿綿的。
傍晚,夕陽走進了山的背后,暮色蒼茫里,人們踩著疲憊的步伐從外面歸來。遠遠地,村莊上頭便籠罩著一層薄薄的青霧,那是各家各戶的炊煙凝聚在一起產生的神奇效果,仿佛就像童話里的仙境一樣,虛無縹緲。走在回家的路上,星星開始從藍寶石般的夜空中閃現出來,忽閃忽閃地眨著眼,月亮也從東山坳里升起來,柔和的月光灑遍了田野和村莊。蟋蟀的聲響從菜園里清脆地傳來,當有人走近時,卻又倏然噤聲了。人們踩著這淡淡的熟悉的煙火味道走向家的方向,一身的疲憊便也如煙霧般慢慢地散去。從炊煙淡淡的味道中,人們可以知曉誰家燒的是松枝,誰家燒的是禾草,誰家燒的是秫秸。
小的時候,秋末冬初時節,經常去田里拾柴禾,干草、樹枝、落葉裝滿一筐,踏著晚風從田里歸來時,便能聞到暮色中飄來的煙火味道,心頭頓時覺得暖暖的。現在農村的生活好了,故鄉的人們經常用煤氣灶來煮飯和做菜。但到了秋冬時節,天寒地凍,人們還是習慣燒大灶,只有農家的土炕才能發揮保濕驅寒的功能,于是熟悉的炊煙又開始淡淡地飄起。
經過歲月的積累,灶堂沿、窗欞、瓦檐都被煙熏成了黑乎乎的顏色。屋頂的煙囪用的久了,就會倒煙,燒火的時候嗆人眼,要用長竿順著煙囪捅幾下,將附在煙道里灰清除掉。屋里的老炕年代久了,里面積的灰多了,保溫效果不是很好,人們隔幾年就會重新搭一下。這樣,煙火順暢通過,炕熱屋暖人也舒服,連飄在半空中的炊煙也變得澄凈而透亮,若有似無。
“又見炊煙升起,暮色罩大地。問陣陣炊煙,你要去哪里。”每當熟悉的歌謠又在耳邊悄然響起,仿佛母親召喚孩子回家的聲音,伴隨陣陣炊煙散在晚風里,那溫馨的感覺有如溫柔的月色般灑滿心間,讓人心馳神往。